坐在簷廊上
看老屋裡的美學盛開
一所老房子 中山18

為百年老宅注入新生命
位在巷弄內的「中山 18」,在日據時期曾是日軍臺灣步兵官舍,1946 年國民政府轉租給國有銀行作為員工宿舍;其後因房屋老舊漏水,員工搬離後便閒置下來。直到 2015 年蘇迪勒颱風將遮住老屋的百年榕樹吹倒,老屋得以重見天日。
非設計科班出身,主理人嫚嫚因著對老物件與老屋的喜愛, 以最低限度的方式修整,企圖保留原有風貌。整修完成後,老屋以複合式經營,提供空間讓年輕創業者和創作者進駐,同時開放民眾免費參觀,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老屋之美。
在中山北路的寧靜巷弄中,經常可以瞧見許多特色小店與風格咖啡館林立,唯獨這間隱身在水泥公寓的日式木造老屋,依舊靜靜在此佇立。
走進「中山 18」,只見陽光透過遮雨棚灑落在日劇場景般的長廊上,前院裡的小攤車飄散出陣陣的咖啡香;穿過前院,踏入玄關,屋裡的紙糊吊燈、木質地板,在在顯露濃濃歷史感,循著長廊往裡探去,時間彷彿慢了下來。

坪數不大的老屋裡,利用傳統日式拉門,巧妙將空間完美分割,一側是精緻可口的菓子鋪,另一側則是極具生活感的理髮廳,其他角落則是花藝教室和不定期進駐的 Pop-Up Shop。不同於一般的老宅新生,主理人嫚嫚不開設單一的懷舊餐廳或咖啡館,而是以複合式經營,希望讓參觀者有更多元的選擇,腳步也能在老宅子停留久一些。
「小時候我家就是像這樣的日式老宅,我最喜歡坐在簷廊上,把腳伸出去晃呀晃,狗狗就會從屋子底下的空隙鑽出來,和我玩耍。」因緣際會下,嫚嫚發現了這間老屋,進而勾起童年回憶;捨不得老屋被棄置、遺忘,決定說服屋主將房子託付給她重新整修,恢復昔日風貌。
然而經歷百年風吹雨打與強風侵襲,老宅屋頂坍塌、地板搖晃,牆壁也變得殘破不堪;整修期間還不巧遇到連日豪雨,使得工程更加困難。工班師傅看到如此慘不忍睹的毀損情形,甚至建議嫚嫚乾脆直接拆掉以水泥鐵皮重建。
但是重現老屋的心意已定,嫚嫚寧可選擇較為複雜與漫長的修復方式,將歷史感重現。為了保留天花板的舊橫梁,光是屋頂就整修了三、四個月,她更發揮創意將屋頂上的一處破洞,裝上透明玻璃,成為提供室內光亮的天井。而原本歪斜準備丟棄的木門,嫚嫚則請木工補上邊框並加以修整,便重生成了另外一個房間的新拉門。
除了細細品味房子的新舊記憶,遊走其中,也能發現古早的建築工法。像是屋內刻意保留的一處泥牆,就能看見傳統土角厝(註),以泥土混入竹子穩固牆面的痕跡。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即使沒住過日式老房,走進這裡,就像回到鄉下的阿公阿嬤家;而曾經住過日式老房的人,更會產生共鳴。一棟房子就這樣,牽連起好幾代人的記憶。
老屋走過政權的更迭,撐過地震強颱,經歷了磚瓦傾頹、雜草蔓生的時光後,又再度重生。我們透過老屋的一磚一瓦,看見前人的智慧與生活光景,它就像地方耆老,靜靜地看著時代的變遷,娓娓道出百年來的城市故事。●
註:土角厝是一種早期傳統的房屋建築,主要以竹片編織成壁,再塗上一層泥土石灰:也有把泥土加入稻草攪和後,印成塊狀的土角,用來堆砌成牆壁。
文 吳亭諺
攝 韓承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