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本善】飽餐一頓後 來道不一樣的臺灣小點
Cover story We can’t live without Taiwanese food 撰文=吳亭諺 &nb
Cover story We can’t live without Taiwanese food 撰文=吳亭諺 &nb
四年前推著自己手工組裝的三輪攤車在路口賣起了「阿桂油飯」,覺得生活就是要每天都充滿樂趣,總以幽默方式和客人談天互動,也在庶民美食中找到人生方向。
時寓,有著「食慾」的雙關,而「時」字,也代表了我想賦予這棟老房子一種時光流淌的靜謐感,如同牛肉麵這道料理在臺灣人生活中的地位,隔幾條街就能看見一間牛肉麵店,家家戶戶也免不了煮一碗牛肉麵,是種能喚起回憶的味道。
Cover story 055We can’t live without Taiwanese food 刈包店的設計異想五坪空間 點亮百年光明 ┃ 盛橋刈包 ┃ 史奈普 Snapple 臺
到香港唐樓的藍人茶館赤足暢談 一間店鋪 鬧市裡的綠洲 將店鋪取名「MUM’s NOT HOME」是工作夥伴兼好友 Makui 的主意,顧名思義,期望這個「家」不受管束,享受隨心所欲的自由。
我總是相信,不管世態炎涼,一枝草一點露,有燈就有人。就像當年外婆埋鍋造飯,在竹山賣起小吃,再寒傖的小鎮,再起落的人生,也就有了重燃生機的溫度。
撰文=吳亭諺 隱身在老舊公寓裡的老貳樓居酒屋,雖然位在二樓,但一樓入口處的
撰文=鄭雅文 秋初的貓空,已經是需要穿件薄外套上山的季節了。在貓空蜿蜒的山路旁,發現一間茶館「光羽塩」,建築物外型不同於一般傳統茶館,看起來特別新穎。 其實光羽塩已有20多
撰文=駱亭伶 黯淡的燈光,書店的街角,位在臺大校門對面的雞蛋蚵仔煎,比起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夜市熱炒,更符合我心中認定深夜宵夜攤該有的樣子。有時晚上回家在公館轉車,我喜歡循著微弱的光源,
另一種地方生活提案 嘉義 有豆香的書店 口述=敏華 和詩涵同為「島呼冊店」經營者,一位是「社工人」,一位是「豆子人」,謹守不用賺太多,能維持生活就可以的生活理念。自稱為「移動的一代」,成立「翻轉嘉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