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芳】移工的虛擬故鄉
「第一廣場小書攤」的志工除了每週日擺攤借書給移工朋友之外,還舉辦導覽活動,帶領臺灣人用新的眼光探索第一廣場。多年沒來,我發現移工和新住民在這打造了一個虛擬故鄉。 盼了又盼,發薪日後的第一
「第一廣場小書攤」的志工除了每週日擺攤借書給移工朋友之外,還舉辦導覽活動,帶領臺灣人用新的眼光探索第一廣場。多年沒來,我發現移工和新住民在這打造了一個虛擬故鄉。 盼了又盼,發薪日後的第一
18 年前初聽這首歌,眼淚就掉下來了。那躁鬱的時代,焦慮的我輩,多少還來不及醞釀便幻滅的想望,都被她唱出來了。那年陳珊妮和我都才 20 幾歲,卻都覺得靈魂已經很疲憊、很蒼老啦。
一種舞蹈 傳遞阿根廷舞蹈的魅力 口述=王景陽 18歲開始學跳舞,為了堅持夢想,學會十八般武藝,曾幫助視障孩童舞出自己。高雄氣爆後成立災後救援團,十天召集8000人次關注參與,現仍持續教授多種舞蹈。 撰
享受獨自讀字的日常底蘊 一間書店 人與土地的情感交匯 當我們提到臺北人或臺南人的時候,往往會在心裡出現一個當地人的輪廓,過去我常在想,那桃園人會是什麼樣子呢?與其空想,不如捲起袖子、做點不一樣的事,這
工藝大師三谷龍二木器背後的生活工藝學 一件木工 用得理所當然的木器 木工,這幾年在臺灣成為熱門嗜好。無論是大件作品,如椅子、桌子,還是小到餐桌上日常的湯匙、叉子、點心盤,都有人默默地把時光花在反覆琢磨
如今,網路時代的來臨,也讓聖誕卡萎縮到聊備一格了。但我還是有些執著,關於寫卡片這件事。因此,總要專程到書店去挑一、兩盒卡片,寫下一些話,給願意聽我傾訴的朋友,告訴他們我對他們的想念、感謝與祝福。
自己才是自己的家 一種歸屬感 Voices within 中午離開辦公室買午餐,耳機裡傳來李宗盛用吟唱詩人的口氣唱〈愛的代價〉,這首歌不知道聽過了幾次,但這次當李宗盛唱著「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
聊聊天 旅行、閱讀帶來的改變是人生的救贖 撰文=Tina 攝影=陳鴻文 場地提供=YABOO Cafe 吳東龍(右) 新竹出生的六年級中段班,2006年起於臺灣與中國出版個人的全創作系
我想彈奏森林的聲音和那些無法解釋的故事 一種創作 傳遞音樂無形的美 臺灣的長巷、街樹、紅磚牆、洗石子地板⋯⋯,讓我想起了老日本,也喚醒鄉愁。 如果要為臺灣配樂,腦海裡直覺浮現專輯《grace》的旋律,
新舊世代的坪林想像 一場對話 談論茶鄉的美好 開車約莫 40 分鐘,悠悠晃晃地就可以遠離都市喧囂,來到位於臺北近郊,卻保有純淨水源與原始景觀的自然秘境——坪林,而這沉寂許久的靜城,近年不斷有新的年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