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人該生活的所在 我的綠島山海記行
夏季乘船到綠島,航程意外平順,以為南方小島會酷熱難耐,沒想到陽光還不至於咬人,迎面吹來的海風也沒有濕黏感。離島好像沒有想像中不便利,很輕易就能感受離島緩慢的氛圍。在島上騎著車漫遊,發現綠島乾式玩法也很有意思。
夏季乘船到綠島,航程意外平順,以為南方小島會酷熱難耐,沒想到陽光還不至於咬人,迎面吹來的海風也沒有濕黏感。離島好像沒有想像中不便利,很輕易就能感受離島緩慢的氛圍。在島上騎著車漫遊,發現綠島乾式玩法也很有意思。
年初我啟用一個沒什麼人關注的Instagram帳號,開始限制自己每日一句。而且剛好我不也厭倦那結構完美,立意清晰的敘事方式嘛,那就每天逼自己拍一張照片,寫一句話,不對,嚴格說是兩句,一句中文,一句英文。這樣做的原因不是為了拓展什麼海外人口,單純是我對不同語言的語感試探與實驗。
1925年開業,以典型的南洋早餐和西式糕點著稱,真美珍無疑是東區的美食地標之一。不少國人,尤其是東區的居民都是吃著真美珍長大的,成了幾代人的暖心記憶。真美珍仍保留了大理石餐桌和木椅的舊咖啡店格局,包括一地的馬賽克彩磚,那是歲月提煉出的古早味。
香蕉蛋糕Banana Bread不僅在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成為家庭主婦搶救經濟的救星,也是2020年後在疫情中提供安慰、撫慰人心、在搜尋引擎上最受歡迎的療癒甜食。食譜備料時間短、作法更是簡單得讓人懷疑,給人極大的自信心、獲得烘焙所提供的療癒與滿足。
在臺北西區我最喜歡兩種鍋正好和移民聚落有關,一是國府來臺後的北方口味「酸菜白肉鍋」,一則是更早期的南方料理「沙鍋魚頭」。咱們中午一鍋外省老爺子、一鍋晚上臺客拼酒,兩鍋吃個酒足飯飽恰恰好。
一件事,有時候像櫃裡層層疊疊的柔軟織物,像從冬天深處撈出來沾有靜電的毛衣,像毛衣上經久洗扯了的舊鈕扣,舊鈕扣上的細小裂紋,像那天打掃收拾,在沙發底下暗處意外尋得的小睫毛,捏著細看時還閃著光。
職人手中如抽絲般梳理的棉線、工坊內隆隆作響的百年織機、攤在陽光下進行日曬而隨風飄揚的織品,這些歷歷的場景,讓人見證了純白的棉線自染色、梳理、編織、到最後成為衣飾的過程。
靜靜地看著煙縷從鍋蓋的孔縫中冒出,之中伴隨著食物的氣息,便能感到無比心安,因為你知道鍋裡的食物正在成為更好的樣貌,彷彿世界上真有這麼一個的地方,讓我明白付出能是有回報的,時間無傷,毋須畏懼。
2022 應該是我從業以來,感到音樂演出市場最「混亂」的一年,免費的、付費的,公部門發包的、民間單位自辦的,常常於同個週末開演,互搶觀眾,簡直是「大音樂節時代」。
過了好一陣子我才慢慢習慣,每當有蘭嶼人開始聊天氣時──這裡說的並不是像英國人作為社交招呼的開場白,或無聊到想結束話題只好尬聊那種──通常出現天氣話題,更像是追蹤師交換彼此的訊息資料,由於氣象儀器無法立即反映真實情況,而小島往往都是在極短時間內,會同時體驗到晴時多雲雷陣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