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78 Less is More
愛惜食物與土地
才懂得用心過生活
┃ 小巫 ┃

黃尹宣 嘉義人,綽號小巫。大學原本念昆蟲系與海洋生態研究所,卻因為天生敏銳的味覺,開啟了研究食材與生態的道路,進而使用剩餘食材做食物,創辦「扌合生態廚房」。希望透過剩食料理,將惜食、愛物的想法傳遞給更多人。
對我來說,食物是生活之中最不可或缺的。透過不同的保存、料理方式,就能變化不一樣的風味口感,但往往吸引我一再回味的,卻是未過度添加,最原始、簡單的樣子。而這份對食物的想法,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當收到小農寄來的破碎菊花,我會將花朵放進鍋裡,用慢火和糖煮成菊花糖漿,製成美味的蛋糕。這些破碎菊花,其實來自於市場上分袋包裝後留下的殘花,像這樣賣相不佳,或是即將到期卻賣不完的食材,大多會放到壞掉,或丟入廚餘桶,長期累積下來無形之中便造成龐大的浪費。而我想做的,就是拾回這些被人丟棄的剩食、格外品(註1),將它們重新利用。
註1:賣相不佳或大小不符合市場規格的食物。

我從小就對吃挑嘴,離開家鄉念大學,因為幾乎天天外食,發現自己吃到添加味素的食物,就會鎖喉得嚴重,於是開始嘗試自己挑選食材、料理三餐。之後為了準備到國外念書,我辭掉原有的正職工作,到支持友善環境的咖啡店兼職,邊打工邊念書。沒想到接觸到了有機料理,每天都非常期待,對食材的料理搭配、呈現方式,總有源源不斷的想法。
懷著這份熱衷研究食材的心意,我捨棄原本計劃,到義大利的美食科技大學學習,但影響我最深的,卻是暑假到鄉下的農場打工換宿。在農場裡,我們幾個小幫手和主人家一起養雞鴨、砍柴燒飯,有時會到山下的菜攤、肉鋪拿取別人不要的剩菜、肉骨頭和油脂,能吃的食材就當作三餐料理,不能吃的就餵動物,油脂還可以做成肥皂。當時看到他們貫徹自給自足的生活,突然了解到,其實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東西,也可以過得簡單而滿足。

經歷農場生活後,我逐漸釐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畢業前夕,我到荷蘭一間利用超市剩食製作餐點的餐廳實習,才知道剩食不只是賣不掉的東西,廠商抽檢葡萄時,如果其中一顆葡萄破掉,整盒都會被淘汰,或是運送途中被碰傷的蘋果,也會即刻被丟棄。回到臺灣,我試著用身邊剩餘食材製作食物、和朋友分享,盡量不丟棄任何食材,以友善環境的方式,運用所學將它們發揮極致。
像是碾米時,因破碎而被淘汰的米,將它們烘乾、磨成粉後,就可以取代麵粉;把製茶過程中篩出的老葉、茶梗磨細過篩,較細的茶末可以融入甜點,會散發淡淡的茶香,較粗的茶末則能做成康普茶(註2)。大部分的剩食只要經過好好思考利用,都可以成為很棒的食材。
註2:以紅茶發酵製成的紅茶菌茶。

如果缺少什麼,就會盡量想辦法用現有食材變化,在最低限度下購買、取用,這樣的理念也間接影響了我的生活。像是前陣子看到外國網站上,教人利用康普茶的菌膜,脫水、烘乾做成容器,我便用身邊既有材料試試,做出來的碗輕巧、可分解又能隨意塑形,非常方便。
過去的我跟一般女生一樣,喜歡買包包、戴飾品、擦指甲油,但是為了減少垃圾量,現在則是物品能修就修,非必需品就分送給更需要的人。同時花更多時間去思考,如何利用手邊的東西,而不是缺了什麼就去購買。像是把絲瓜布當做肥皂盒,或是拿不要的空白紙跟麵粉袋,組裝成筆記本等。其實只要在生活中多用點心,就能對環境更加友善。

開始簡單生活之後,我發現自己變得隨遇而安,懂得放下物質慾望,不再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更能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生活在世上,不該總是取之於大地,卻沒有想過為環境付出了多少。或許我比別人花更多時間和心力處理食材、整理舊物,卻也開始了有意識的生活,好好感受土地、物品存在於生活中的美好,心靈也變得更加自由而飽滿。●

文 吳亭諺
攝 簡子鑫
┈┈┈┈┈┈┈┈┈┈┈┈┈┈┈┈┈┈┈┈┈┈┈
Cover story 078 Less is More
Part 1 我想過的簡單生活
Part 2 用一個背包就能搬家
► Miki
► 林大鈞
► 呂嘉齡
► 小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