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54     After the Dark


深夜的永康街頭
尋找白先勇筆下的老臺北


┃ 蔡詩敏 ┃


在深夜的咖啡館裡烘豆,有店貓「虎面」陪伴。


蔡詩敏(Emily) 烘豆師,和姊姊一起開了間咖啡館。特別喜歡在夜晚一個人探索熟悉的街道,以及夜晚給予自己的安全感。




一開始喜歡上夜晚的原因,只是很單純地被夜晚的寧靜吸引。從小成長於人口眾多的家庭裡,白天總是鬧哄哄,夜晚則因為家人都睡了,開始呈現不同的面貌。

大概從五、六歲開始,我會故意跑到地下室找深夜還在工作的爸爸,當時只覺得夜晚只剩下我和父親還醒著,整個世界變得好有吸引力。即使好幾次不小心在辦公桌旁的沙發睡著了,但這樣的夜晚,更能讓我安心。

有一段時間永康街區的眷村剛拆,在永康商圈尚未形成前,那時人很少,也沒什麼遊客,看到附近小學生走在回家的路上,讓我回想起自己中學的那段日子。



常常到開很晚的「黑潮咖啡」窩著,也常和老闆聊起咖啡。


以前大家總期待著放學,傍晚回家聞到家家戶戶傳來的飯菜香,但小時候我並不喜歡這個味道,因為這會讓我想起吃完飯後,必須趕緊前往補習班上課。所以相較於傍晚,我更喜歡補習班下課的那段時間,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種世界又再次屬於我的感覺。

其中的幾條街道,像是泰順街、青田街,雖然不是回家必經的路,我也會刻意繞過去,因為比起白天喧鬧的街道,安靜的黑夜總有種神祕感,穿過小巷與街燈,就像進行一場探險。





在永康街區已經生活了近 30 年,現在和姊姊在這裡開了間咖啡館,當工作壓力達到高峰,我會選擇到夜晚的泰順街走一走。特別喜歡一間老宅子裡的照相館,古老的招牌燈箱,懷舊的裝潢,彷彿走進白先勇在《臺北人》裡頭描述的老臺北。

這棟屋子是日治時代留下的教職員宿舍,後來照相館搬走了,屋主回到老宅裡,隔著矮牆,總看見一位老先生獨坐在院子,就這樣一個人,什麼也不做。此後經過這棟宅子前,我總習慣往屋裡看一看,確定老先生是否還安好;但這幾天過去,這裡已變成了一間新店,老先生已不在了。從前院子裡種著花,每到夜裡,整條街都散發著淡雅的香氣,也許人離開了,但記憶總會在某些時刻,再度被想起。





這條街區,舊與新的屋子並存著,生活在這個熟悉的地方,許多事都習慣在夜裡進行。有時下了班,卻不想回家的我,會到附近的咖啡館像是「小自由」、「黑潮」窩著。夜晚的咖啡館有種奇特的氣氛,不需要特別與誰交談,即使雙方不認識,卻有陪伴彼此的奇妙感受,通常這種時候,我總能思考得比白天更深入、更完整。

而這些開得比較晚的咖啡廳,通常只提供品項單純的咖啡,雖然沒有下午茶的熱鬧氣氛,卻很適合在這裡喝著老闆親手煮的咖啡,自在地獨處。我的晚餐通常吃得比較晚,和朋友相約吃宵夜,特別喜歡在金華國中旁的「一代佳人熱炒」,因為它的食物好吃又便宜,更重要的是座位面對著大安森林公園,看著杳無人煙的公園,整個心也寧靜了下來。





在平時吃完晚餐後,我習慣遛狗,會特意選擇人車較少的街道,除了我不喜歡熱鬧的地方外,也因為狗狗調皮,常會在過馬路時解放,所以挑無人的小巷也比較自在些。夜裡行走的我,也發現深夜的街上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很多人會選擇在這時丟棄舊家具,然後再被他人偷偷撿回家,彼此不約而同選擇在此時處理家具,在這一丟一撿間,我想就是一種無聲的默契吧。現在回想起來,之所以那麼喜歡夜晚,也許就是夜晚的寧靜和深夜的街道,總能帶給我很大的安心感,也讓我在夜晚的時刻,比白天更清醒。





採訪 鄭雅文、曾茗瑄
撰文 曾茗瑄
攝影 張界聰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