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寶盒中藏無限希望
讓藝術蔓延你我生活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永壽文教基金會)


坐落於大馬路旁的藍色建築,一扇小門隔開外在喧囂,「久號」就藏身於此。一入門,視線立即被身旁的巨大雕塑給吸引,一個孩童般的臉龐閉著雙眼,兩隻手伸向前方,像在探尋著這偌大未知的世界,其作品命名為《遇見自己》,就如同「久號」想傳遞給人們的理念。在人生路上任何的經歷與體驗,能讓我們更靠近自己、遇見自己的內在力量,並引領著我們邁向未知與挑戰。



入口即見永壽文教基金會典藏之木雕藝術家黃品彤作品《遇見自己》(圖片提供:財團法人永壽文教基金會)


正大集團總經理何秉欣與永壽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蔡佳橖,兩人從求學時期就在英國生活長大,因為不想再與家人分隔兩地,決定返鄉回臺灣。即便回國,仍難忘倫敦的愜意和那裡濃濃的人文氣息。「以前在倫敦,隨意走逛一個市集,店家自然的互動談天,讓你會不自覺地融入,就像內心注入了一股暖流,到現在還是常常想起。」



正大集團總經理何秉欣(圖左),與永壽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蔡佳橖(圖右),期望打造一個以人為本的藝術空間。(攝 / 許芳瑄)


為了讓美學更貼近生活,兩人開闢了第一個屬於自己的實驗場域——「久號」。「一開始沒想太多,純粹是想以較接近的感覺去做,既然回不了英國,那就把那份感覺帶回來。」但在當時的臺灣,對於藝術這塊並未有太多資源能給予支撐,儘管沒有前人開路,仍未阻止他們向前。「當時很少人在做這件事,光是在找自己的定位就摸索很久,怎麼讓這個空間、文化和人牽在一起,也是我們不斷拋出給自己的疑問。」



在挑高3.6米、70至150坪的多功能展演場所中,常舉辦各式藝文展覽、課程講座等,讓民眾更親近藝術。


「很多人總笑我們傻,這麼大的空間,拿去做其他租用,收入也是可觀,但文化觀念並不是能去量化成一個產物,讓它在一夕之間就能變成潮流的,而是需要時間慢慢發酵、進化的過程。」經過團隊們不斷地試驗,藉由各式創意工作者們的進駐,從不定期課程活動,到每年固定舉辦的藝術月,嘗試將地區與人文的界線模糊化,慢慢地傾聽與調整,才逐漸開闢出屬於自己的路。



「剛開始做時,我們從少少的幾個藝術家進駐開始,到現在擁有 30-40 位創意者與新創團隊進駐的規模,許多藝術夥伴們從『久號』成立時就跟著我們,眼看他們一個個從學生到成為講師、從零碎的訂單,到現在排程已經預約到四年後,這一路以來的轉變其實很有感。」



「久號」設有藝術家工作室,讓藝術家們能在舒心的空間創作,並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激盪出不一樣的想法和靈感。


不定期舉辦的週末市集,在每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攤商之間,感受被藝術沾染的午後。


隨著「久號」的狀態穩定,兩人並未因此停下腳步,反而繼續將實驗壯大,未來第二階段將提升現在的模式,放到南京東路另一個區域再進化。課程的設計也將因應時下人們忙碌的生活與時俱進,變成新型態的「身心靈藝文健身房」。除了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也將美學與感知力植入日常中,待身心靈充飽電後再出發。



藉由每年的藝術月,不僅能展現藝術家們一年來用心創作的成果,在一窺各個藝術家們不同樣貌的同時,參與的民眾也能從中發掘出自己的興趣。在繁忙的週間放下手機,走進這靜謐的空間,卸下平日沉重的包袱,重新遇見美好的自己,這也是「久號」存在的目的。





廣編特企 永壽文教基金會
 張雁婷
 簡子鑫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