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Begin Again
文 鄭雅文
攝 簡子鑫
Laura 「月升」草木染主理人,曾經是獨立樂團主唱, 現移居宜蘭,與丈夫在田間的工作室,一人做草木染,一人做天鼓,過著簡樸自然的生活。
「每天被公雞的啼叫聲喚醒,白天時不時有鄰居把自家種的火龍果、青菜送來,夜裡月亮升起,身體自然而然進入休息狀態。比起在臺北的生活總是熬夜,來宜蘭養生多了。」 ————Laura在宜蘭生活的日子

有時鳥兒飛進屋裡,有時蜜蜂在屋簷築窩,剛染好的草木染布料曬在陽臺上,風從田野上吹過,晾乾了這幾年在宜蘭的生活。
兩年前我和先生搬進這棟在宜蘭田中間的工作室,這是先生外婆的老家,無人居住,正好讓我倆當工作室,我在二樓做草木染,先生在三樓做天鼓(註),在草木香氣與鼓聲間,四年過去,孩子也三歲了。
其實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算哪裡人,我出生於臺北,小時候在彰化生活,後來讀書時又回到臺北,念的是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大部份的同學規劃著畢業後成為國小的公民老師或公務員,但這樣體制內的人生並不是我想要的,當時一度覺得自己選錯了科系,每天都不想去上課,對未來感到迷惘。
出社會後我留在臺北,第一份工作是在音樂表演空間當表演企劃,城市裡人很多,彼此間卻很疏離,23 歲那年看了《革命將至:資本主義崩壞宣言 & 推翻手冊》這本書,書中描述了資本主義如何讓人與人之間產生疏離,對照著自己身處的環境很有共鳴,這本書的思想一直影響我,警惕著我不要屈服於現實,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和朋友組了樂團,團員阿丹老家在宜蘭,三樓有塊閒置空間,成了我們的練團室。當時一邊上班,休假時就去宜蘭練團,一出雪隧後,看見大片平坦的大地,心情跟著舒展開來。那時我並不知道,阿丹會是我未來的先生,而這個練團室未來將是我家的客廳,移居他鄉的日子像空中隱形的風箏,無聲牽引著。
結婚懷孕後,決定和阿丹回到宜蘭。25 歲從 臺北搬到宜蘭,比起一般在城市久居的人,我 算適應很快,可能是從小生活在彰化的關係, 每年也都會回臺東外婆家,所以對自然生活很 習慣,來到宜蘭,每天被公雞叫醒,白天時不 時有鄰居把自家種的火龍果、青菜送來,夜裡 月亮升起,身體自然而然進入休息狀態,晨昏 定省,跟隨太陽月亮的步調過日子。
雖然適應得快,但生活也不是全然美好,熟悉 的朋友親人都在臺北,我時常感到孤單,而 懷孕生子後匆促忙亂的生活,逼著我得快速成 長,承擔起生活的大小事,不再是那個及時行樂的女孩了。
我曾經在宜蘭的「The Wall 賣捌所」工作一段時間,由於得兼顧家庭與工作,實在太忙,事業的重心轉移到草木染。一開始是為了幫阿丹的天鼓做布袋,選擇天然的草木染,結果漸漸地做出了興趣,不知不覺間,染了許多布包、 衣服、圍巾,我極愛草木在滾滾熱水中蒸騰的氣味,自己也會開著車去田野小徑尋找野生植物,作為草木染的原料。
回想這一年,應是能量最集中的一段日子,辦了人生中的第一場展覽。為了準備展覽,將原本雜亂的工作室重新整頓,丟掉不需要的家具,收拾好散落一地的布材,當空間整理乾淨,心也開始覺得清爽,終於有時間找回那些熱愛的事物。
以前的我好喜歡寫作,但這幾年結婚、懷孕、 生孩子、準備工作室⋯⋯生活像極速運轉的風扇,短時間塞滿了許多事,已經好久沒能靜心寫字。為了準備展覽我又開始寫作,記錄起這 幾年發生的故事,和朋友在海邊看潮起潮落, 肚皮上的妊娠紋記下孩子的痕跡,在宜蘭練瑜珈寫下拜日式的省思,將文字印在紙上,並一 針一線刺繡簡單圖像,記憶每一個重要的瞬間。
在宜蘭的生活,有喜悅也有憂愁,但無論身在何處,找回自己生活的步調,與鍾愛的家人、 事物生活在一起,處處是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