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製板師 Keith|當生命只擁有衝浪與海洋 我非常非常快樂

我在恆春的生活只有衝浪與製板,移居的十年直到現在我還穿著當年買的衣服,來到這裡已經不必去在乎他人的眼光。到我現在的年歲階段,生活或許是一連串的減法,褪去一切後的日子宛如我記憶裡少時的夏威夷,簡單而純粹。

陳雪|戀戀風塵

不知道家裡發生了什麼好事,父親突然很開心地說:「我們去戀戀風塵。」這句話從他口中說出來,變得異常地詭異,那時我高中了,我知道什麼是「戀戀風塵」,那是當時流行的一家懷舊餐廳,我在臺中讀書,第一家「戀戀風塵」開在一中街,我跟朋友去過,裡面古色古香,頗為風雅,賣很多特色食物。豐原為什麼會有「戀戀風塵」我不知道,但收店後父親把店的鐵門拉下。

文策院|大疫時代的絕地反思——黃翊與黃翊工作室

二○一二年,因《黃翊與庫卡》這齣人類與庫卡機器人詩意共舞的經典舞作而聞名於世的黃翊,不僅是靈活結合藝術與科技的編舞家、程式設計師,同時也是「黃翊工作室+」的營運者,擁有多重身分的他,對待每一件事情都極為認真,即使因疫情只能透過視訊訪談,螢幕裡的他仍然端坐著,並謹慎地收接每一道問題。

馬世芳|一個暖呼呼的牛皮紙袋 就是幸福的滋味

外公外婆是蘇州人,對生活有不能妥協的講究。再苦再窮,點心不能不吃。所以,我很小就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好吃的東西:有些自己買得到,有些自己買不了,還有一些得自己家裡做⋯⋯

軌室 Absence odor|以氣味創造心中的幻境與奇景

離開了士林捷運站周邊的喧囂,以為要走入靜謐的住宅區,沒想到又經過一條長長而熱鬧的午市,才在好奇著初夏的各種蔬果,就發現自己突然走入靠近河堤的老房聚落,各種可愛的平房和各自前院的綠意恣意伸展著,軌室所在的舊公寓打開門瞬間就能看到大片落地窗正對後面河堤,除了春夏交替時頻繁急切的鳥鳴聲,無其他聲響的工作室裡只有線香的味道,濃重的彷彿也在腦中發出一種低沉而平穩的迴響。

陳穎|雞蛋糕就像瑪德蓮 吃的是來自記憶深處的滿足

其實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都有許多相似的點心,比方說香港雞蛋仔、荷蘭小鬆餅,甚至法國瑪德蓮都是非常接近的小點,成分就是簡單的雞蛋、牛奶、麵粉,縱觀來看就是最原始簡樸的甜點形式,在世界各地都能受到大家的喜愛。在正餐之外,我們吃點心為的是一種心靈層面的療癒和滿足,用澱粉堆疊出的簡樸,令人感到安心,那是一種從集體記憶透出的熟悉。

青木由香|外表簡單味道細膩的綠豆糕 化解所有生活壓力

在日本時,傳統和菜子對我來說實在太甜,裡面的紅豆泥又太黏密,那時對「傳統點心」實在提不起興趣,一直到了臺灣之後,第一次吃到朋友招待的綠 豆桠,原本看到又是豆泥的製品,心裡有點抗拒,沒想到不會過甜的味道和綿密濕潤的口戚讓我驚豔,後來發現許多臺灣傳統點心都是豆類製作,開始能接受紅豆泥的食物,然而最喜歡的是過去不曾見過的,各式綠豆製成的糕餅。

羊小如|撒滿花生糖粉的麻糬 慰勞身心也凝聚一家感情

每個週五,我們晚餐後一定會有個甜點時光,那天晚上不必坐在餐桌前,可以在客廳桌上一起看著綜藝節目吃晚飯,一家人邊吃邊笑,我覺得這是生活中一定要給予她們的儀式威,慰勞已經度過的一週也能更加期待接下來的假日,當未來她們遇到困難或者疲憊的日子,就會知道給自己吃點甜的,休息一下,想想過去那些與甜點相連的快樂點滴,眼前的一切苦難,都會過去的。

黑嘉嘉|冰箱裡的冰淇淋是來自家族的愛與印記

從小我就非常喜歡吃冰,不論是冰棒、冰淇淋還是綿綿冰,只要是冰品我都喜歡,而且不限於夏天,一年四季、各種天氣都不影響我吃冰的心情。成為職業棋士後,每天十小時的圍棋訓練,再加上密集的比賽,長時間處在全神貫注的緊繃狀態裡,享用冰品的時光成了一天裡終於能夠放鬆的短暫時刻。

宇宙人|吃一口不太甜的酥餅 讓自己暫時逃逸到回憶裡

點心對我們來說不太是日常裡的必需,但是在某些時刻或是到了某些地方,身體會突然想起某個味道或是一段回憶,小玉可能會突然跑去買小時候家裡附近的波士頓派來吃,我則是到了公館身體就會自動導航到金雞園,坐在舊舊的椅子上吃著熟悉的味道,時間好像就能暫時倒轉一下下。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