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花 fuuka.|任風與光自在流動的刺繡工作室
在光影與風之間,她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勾勒著關於生活的想像。
在光影與風之間,她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勾勒著關於生活的想像。
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端遇暴風發生船難,船員登岸求生時來到排灣族龜仔甪社領域,龜仔甪部落百年前曾遭洋人入侵差點滅社,為保護族民並為祖先報仇,奪走13 人性命,史稱「羅妹號事件」。以此為基礎寫成的小說《傀儡花》,後改編成電視劇《斯卡羅》,歷經無數艱難,終於要在對於臺灣人而言也相當辛苦的時刻上映,無論是先民還是現在的我們,持續團結、找到生存之道的生活方式,始終不變。
我的插畫作品並不是一場對臺灣社會的懷舊,而是一場全新的探索。我開始去觀察在各式場景裡生活的人們,他們在和誰互動?又是怎麼過日子的?這個系列我取作《活所在》,可以把活看作是動詞,是對於一個地方共有的記憶或經歷的重新召喚,活所在,沒有限定在哪裡,生活的當下本身,便是創作的安身之處。
從此要有一段時間,我是一個沒有詩集在市面上流通的詩人了。這聽起來的意思,好像要變成一個想不起年少燦爛時光、總在小心迴避尷尬糗事的成熟大人一樣⋯⋯
學弟打電話給我,東聊西扯,其實晚上才碰過面,但還是要講講電話才會安心,電話最後,他總是會交代:「今天不可以再吃泡麵喔!」電話再三反覆跟我確認,我一次次說好。可是掛上電話,我忍不住又從抽屜拿出一包泡麵。那陣子,我總是吃泡麵,大概是因為爸媽給的零用錢都被我拿去跟朋友吃吃喝喝花掉了,一個人時為了省錢,我就吃泡麵。
接下來的人生,泡麵作為點心出現在餐桌的機會,仍是有的。感謝你們曾經的安慰,但我只會把你們放在心中那幅「食物親疏表」的邊陲⋯⋯
。只為答應上次聚會結束後友人一個無心的要求,說是要吃王宣一女士在《國宴與家宴》中記載的食譜所燒製的牛肉,這份食譜我早有耳聞,也一直放在心裡卻未曾嘗試,只因其要耗費四天四夜的漫長熬煮時光實在熬人。
2017年,同事」邀我去花蓮跨年。幾年後,我突然懷念起那趟旅行,想念七星潭,想念那片不熟悉的礫石海岸,以及所有不期而遇的驚喜。
我從淺草搭地鐵到新橋,再轉橫須賀線一路下到北鎌倉,接著轉乘江之電,往湘南海岸前進。我用盡全力追趕小津安二郎導演的人生軌跡,但行程緊迫,成日踅在電影場景與現實場景之間:《東京物語》裡的鎌倉大佛、《晚春》的鶴岡八幡宮、圓覺寺裡的小津之墓……在時間的隙縫裡,把所有可以捕捉到的畫面通通收攏進相機,像是要竭盡靈魂般,追根究柢,這就是一場生命的意外。
搖下車窗,我貪婪地吐納著從嘴邊呼嘯而過的涼風。黑夜與白天交錯的時分,隱身在林子裡的萬物開始有了動靜,在融入大自然的時候便可感受到這股隱隱欲動、蓄勢待發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