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香港要有勇氣與資本
Part 1 Urban living 城市令人著迷 無法離開 撰文.攝影=王貽興 香港新生代作家、作詞人、編劇、主持人,著作超過50本,善用文字刻畫新生代對社會百態的情感,被譽為是香港新生代
Part 1 Urban living 城市令人著迷 無法離開 撰文.攝影=王貽興 香港新生代作家、作詞人、編劇、主持人,著作超過50本,善用文字刻畫新生代對社會百態的情感,被譽為是香港新生代
Part 1 Urban living 城市令人著迷 無法離開 撰文.攝影=天野健太郎 專業中日文翻譯、口譯,日文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譯者,也是致力於將中文書推廣至日本的公司「聞文堂」主理人
我很喜歡臺北的多樣性,感覺什麼都可能自然發生,臺北也是個包容力很強的城市。和最常去的香港比較,香港生活步調很快、很多高樓、百貨公司、商店,整個城市很像超級大商城。臺北也有101 大樓、有商業區。但是這幾年臺北巷弄裡開始有些小店出現,當某條巷子裡出現一家有特色的小店,生意做得還不錯,可能過一陣子,旁邊也就跟著開了另一家小店,這條巷子的面貌就會被改變,進而帶動隔壁巷子,然後整個街區巷弄的生活感也跟著變得不一樣。
鏡頭下專欄 攝影.撰文=羅文傑 曾製作「知名」旅遊節目現任「不知名」美食節目製作人從小就胸無大志,長大之後,一度想要假藉工作名義到處旅行,後來發現工作終究是工作。 好像以前作文都會說:「
看世界專欄 撰文.攝影=張雍 Simon Chang 生於台北, 2003年起旅居捷克布拉格, 就讀布拉格影視學院(FAMU),目前在斯洛維尼亞(Slovenia)繼續故事的收集。攝影作品在國內由國美
曾幾何時,霓虹燈也少見了。曾經佔據鬧區街景的,一條條玻璃管並排拼成的霓虹燈牌,漸漸換成了LED大螢幕。還留著霓虹燈店招,甚或用它來妝點內場的,多少是帶著點兒懷舊風情的餐廳、夜店和酒館了。
老上海弄堂裡的小歐洲 一上海街區 田子坊文創園區 張愛玲筆下的「東方明珠」── 上海的城市面貌一直在改變,每次走訪探索都會有新的發現。除了外地人必訪的外灘、新天地等景點外,以老上海弄堂修建出來的「田子
在東京封存日本各地經典文化 一個概念展覽 一張桌子代表一地風貌 身為一個雜誌迷,去日本東京一定要走訪發行《D Design Travel》設計旅遊雜誌經營的文創空間「8/」。「8/」位於澀谷 Hika
散步巷弄才會發現二樓書店 一間店 旅人書房 Zeelandia 即便是盛夏溽暑,只要轉進青田街或其巷弄,總能迎面感到一股自然的透心涼。這一帶打從日治時代就是台大宿舍,至今仍留有三十餘棟日式房舍,大樹因
一種開店概念 沒有門的4.5公里咖啡 撰文.攝影=嚴葳當過攝影助理曬過太陽,待過拍片現場嗑過便當,最近要背起相機往菜裡田裡山裡去流浪。 綠茸茸的台東縱谷裡,有一條197縣道連繫著池上和台東,扭扭的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