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舞動
臺南的古往今來


一種劇場人的生活 觀察城市裡各種姿態



日常生活中的美容院場景,也是編舞者發揮想像的空間。




透過眼睛,能夠如何認識一座城市?行走在路上,是否曾停駐觀察行人走路的各種姿勢?有時候,由於太急切,反而忘了應該安靜地從心觀看,重新詮釋一座城市的內涵。

臺南這城市,雖小卻美,幾十年間,孕育了好幾個從母傳承到子女的舞劇團,他們默默地舞動著,用心目中認為的美麗姿態,以身體訴說著屬於這城的古往今來。經過美國六年學習後回臺的羅文謹,打破從小被認為不可能成為傑出舞者的魔咒,硬是以「手不長腳不長」的非優勢,堅持將媽媽古秋妹創設的「稻草人」轉型為現代舞蹈團,嘗試穿梭在安平樹屋、馬路建築之間,及老舊今日戲院等空間舞動,實驗大小環境劇場的可能,甚至要求觀眾站起來隨舞者移動,顛覆傳統舞蹈想像。

無聲勝有聲,這一回,《今日.事件》舞碼中,羅文謹拆解人的五體感受,化身為不同顏色概念,藉由舞者身體扭動,引領觀眾看見更深層內在知覺反應,對她來說,日常生活中充滿各種舞蹈表現的靈感,例如仔細觀察餐桌上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便能發現背後隱藏的情緒反應,不需要言語,透過肢體動作之間連結反應,總能發現人與人間的微妙關係。

在哪跳舞不是問題,是否看得懂舞碼中每一個動作的意義也不重要,現代舞蹈團期待藉由音樂與身體能量,觸動觀者最純粹共鳴,無意間便會聯想起生活場景中某些熟悉感。而當改變觀看時的姿勢,或許也就轉變了凝視視角,身體動作本身就能引動出不同空間意義。

同樣傳承自愛跳舞媽媽細胞的陳慧勻,身上也是留著創新、叛逆的因子,自英國留學回臺後,賦予「雞屎藤新民族舞團」新意,不甘於民族舞蹈被中國彩帶舞等刻板印象定位,進而思索「屬於臺灣人的民族舞蹈」該是如何,能否自成一格?

於是,他們從田野調查開始著手,深入觀察臺灣坊間老歌仔,清末民初裹小腳,日據時期藝妓,廟會陣頭裡的婆姐等舞步特色,研究不同時空情境下,各族群人種「動」的方式,從中找到異同,挖掘出舞台上獨特卻又具文化意涵的舞姿。



稻草人現代舞團透過身體動作傳遞感受。(圖片提供=稻草人舞團)


經過多年觀察研究,陳慧勻歸納出屬於臺灣人的獨特動作,例如相較於現代舞的強調幾何動作,這島上人們的身體姿勢更趨於圓融及圓弧形,而廟會素人行進間的腳步起落,又與長期受西方芭蕾舞訓練的專業舞者迥異,於是,她將這些在臺灣坊間的發現融合專業舞者習慣,藉由編舞重新詮釋,開創出臺式的民族舞蹈新型態。

「穿著時裝跳民族舞蹈」這件事,一度引起其他舞團的質疑。幸而媽媽開明接受,大力支持女兒想法,尤其把各類民族舞蹈特性,巧妙搭配不同時空背景需求,善用服裝道具將其活潑化,例如美容院舞碼鮮活討喜,連改編文學作家葉石濤小說故事的舞劇也深獲迴響,顯示新民族舞蹈成功拉近與觀眾距離,展演出屬於當代臺灣在地精神的舞蹈風格。

曾經嘗試到土地公廟前演出《小封神》,意外獲得老人家們大力肯定,從不進戲院的觀眾湧生「我看得懂」的驚喜,讓陳慧勻同感喜悅。舞蹈劇團演出不僅豐富了編舞者及跳舞者生命,更注入古都一股新活力,鼓舞每個人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步。▍





文、攝 葉思吟



葉思吟 熱愛旅行、閱讀、攝影,喜歡觀賞與思索空間與影像,參與紀錄片攝製數年,專心等待上映那一天。逐漸實踐移居山林間與「自己的麵包自己做」夢想。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