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一定到米蘭看設計
一個設計盛會 2014 米蘭家具展
寫美食也寫設計的作家歐陽應霽,曾形容自己像是侯鳥般,固定每年四月飛往義大利參加米蘭家具展,至今已經 26、27 年;他是設計界前輩,我的米蘭資歷遠不及他,然而,在連續不間斷參加五次米蘭設計週,在第六次的今年,我忽然心領神會了他所說的侯鳥心情,那已經是一種不願意錯過、更如反射動作般的習慣,每年拿到新的日誌本時,會自動先預約下來的一段日期。
每年四月上旬,春天時刻,全世界的設計人們,包括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成名的未成名的,家具商、製造商、買家、記者、設計學生、設計迷⋯⋯全都湧進米蘭這個人口 130 萬的設計之都。多數台灣朋友稱這個聚會為米蘭「家具展」(SalonedelMobile),然而,我總一再強調是「米蘭設計週」。
因為,在這段時間,不只是在比世貿展覽場大上幾十倍的米蘭展覽館裡,上演著數也數不清的家具,更是整個米蘭城,從商店、工作室、私人住宅、大學、工廠、藝廊⋯⋯都成了創意展場,充滿天行空的創意與設計;城裡的每一個區域,還分做不同性格與特色,像是高級品牌聚集的 SanBabila 區、學院派的 VenturaLambrate、集結許多亞洲設計的米蘭三年中心博物館、創意熱鬧的 ZonaTortona⋯⋯在設計週六天內,無論再怎麼認真與貪心,都不可能地毯式地看遍這裡所有展覽。
漸漸地,我學會了掌握重點,想起第一次如無頭蒼蠅般地迷失在設計中,現在的我一到米蘭,便收集齊各區導覽手冊並開始畫重點,將欣賞的品牌、設計師、策展概念看來有趣新鮮的,都找出來,隨後安排動線與參觀時間,規劃每日行程。經常,參觀大品牌的展覽令人又愛又矛盾,大牌子本身就有強力的行銷運作,通常在米蘭現場展時也能在官網上同步欣賞,然而,正因為大牌子相對有更多預算與明星設計師的相襯,規模與氣勢常讓人震撼,在有限的看展時間總很難取捨。
同時,設計界意見領袖的推薦亦會列入我的看展行程中,像是《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設計評論家 AliceRawsthorn,設計媒體《Wallpaper》、《Dezeen》的推薦,都是讓看展清單去蕪存菁的好方式。
此次,與幾位歐洲設計師與參展者分享展後心得,我們不約而同覺得今年的米蘭似乎安靜了些,不少大牌子收起過往熱鬧華麗的巨大排場,改以較為樸素的方式呈現,明星級設計師的新作品緩慢了些⋯⋯不確定大家的推測是否正確,但猜想不景氣的經濟可能是最大的理由。然而,「放慢腳步」與稍微「回溯根本」,都讓設計人們退後一步反省,在設計週期間,一口氣看到的幾萬張椅子、桌子、沙發,是否皆有其存在的價值?在未來(或者說在展覽過後),會是永遠長留或者立即消失淘汰?
這樣的氣氛,在米蘭最引領潮流的 La Rinascente 百貨公司也看得見,設計週期間,他們總邀請知名建築師、設計師進行各種合作,將櫥窗當作創意平台使用,然而,今年取代大牌設計師的,是各種「修復型」職人,他們是專門修復傢具、皮件、服裝、腳踏車⋯⋯的專家,這也暗示了,持續消費不見得是絕對法則,尊重並珍惜老東西,為他們賦予新生命,是一種被重新重視的美德,也是潮流。
今年,如同過往每次總有些遺珠之憾,但也感覺自己將看展節奏掌握得更好了;看夠了設計,也見到同為參展、每年此時才見面的朋友,吃了幾頓義大利美食,參加了幾個派對,也溫習了這個城市;出發前,本想該休息個一年喘口氣,但卻在結束展覽要離開米蘭的那一刻,我居然不捨了起來;我想,明年,我仍舊會在四月繼續報到,延續這個傳統。▍
文、攝 許育華
許育華 歐洲台灣兩邊生活的自由撰稿人,也是資深雜誌人,專攻設計、旅行、美食、生活風格領域,現在住在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