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左一
曾任記者,也曾體會風水輪流轉,專職伺候媒體朋友。
現轉做行銷,屬重度烘焙控,暫為一名沒有貓的專業貓奴。

對於自幼沒有數字概念、又不喜談嚴肅理論的小輩如我,聽到「經濟學」等天書級字眼,用以解嘲的阿Q反應向來是「經濟學是什麼,可以吃嗎?」萬萬沒想到,讀罷泰勒.柯文的《中午吃什麼─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味指南》,才知曉經濟學不僅真的可以吃,還能促使人們吃得更實惠、環保、吮指再三。
究竟街頭巷尾的蚵仔煎、肉圓、切仔麵最正港對味,抑或米其林星級餐廳綴著精巧盤飾的分子料理才擔得起珍饈之名?其實兩者都對,端看當時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果腹需求或絕美情境。但若想當個荷包不破的聰明食客,泰勒.柯文透過經濟學美食家之眼所撰述的《中午吃什麼》不可不讀。
泰勒.柯文將「交叉補貼」(如賭場將部分利潤用於補貼食材與名廚成本,以相對平價的美食吸引更多賭客入場試手氣)、「固定成本」(到高租金地帶附近的較低租金區找餐廳,遇到好餐點的機會更高)等基礎經濟學觀念,運用到日常生活範圍所及的美食版圖中。透過親身體會與實踐,他犀利直指網友鄉民意見不一定可信,美食評論家的「在地食」高論不一定正確,生態尖兵念茲在茲的「碳足跡」不一定環保,「基因改造」食品不一定可怕又可惡。
台灣飲食文化蓬勃多元,美味小吃簡直多到不知如何挑選,但我們 似乎長期過度仰賴網友意見與媒體報導,少有其他選擇判準。泰勒.柯文說,「大部分的飲食文章,不太關心經濟學,但經濟這門 學科的早期歷史,主要就是一門研究食物生產與分配的理論。」
倘若回歸邏輯分析及客觀揀選,將經濟學的觀點納入尋味經緯,其 實住家巷口的小麵攤,或是菜市場邊的卡車式水果攤,可能就是引 領你我踏上美食之路的聰明選擇。想要如作者所言──「從政治菁 英或食物菁英手中,奪回食物控制權」?理性思考,認真吃飯,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