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大叔生活手帖
喜歡拜拜的人
覺得被上天眷顧
┃黃威融┃
大叔遇到鄰居女友前,是那種不主動去廟裡拜拜的「沒緣人」。不過,在這段改變大叔後半生戀情來臨的前幾年,大叔透過好友認識了一位喜歡閱讀命理書籍和拜訪各地廟宇的高雄王老師(關於這段大叔情誼,可以去看《中年大叔的 20 個生活偏見》第 233 頁,〈大叔通常有前妻〉這篇,大年初二沒有娘家可回的失婚男子悲壯故事)。
王老師給我許多寶貴建議,最具體的一條是「多去大廟裡坐坐」;此外,家裡的祖先也要多聯繫。說也奇怪,過去幾十年很少拜拜的我,忽然覺得他說的話還真有道理,跟著照做,除了多去廟裡拜拜,過年和特定祭拜日之外,多找機會跟祖先問好。
所謂的大廟,若是認真研究,可以從歷史悠久、供奉神明、是否靈驗⋯⋯長篇大論,王老師懶得跟我這樣的菜鳥多說,明白告知,你們臺北那裡的行天宮和龍山寺都是大廟,你有經過就進去。
然後,王老師針對我所提的人生困境:「文青總是缺錢,大叔跟財富無緣」,給了我建議,有來南部帶你去屏東車城福安宮(始於清朝康熙年間,臺灣最大的土地公廟),你回臺北就去中和烘爐地(求財要多拜土地公)。
那年的大年初二,王老師開車帶我從高雄市一路往南開了幾個小時到車城,這是前半生以文青定位的我、這輩子的進香團初體驗,原來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專程到一個地方點香、拜拜、然後在宮廟的內外、東看西看、走來走去;至於中和烘爐地,對臺北人來說,其實交通便利容易到達(先到南勢角捷運站,轉公車或接駁車),但是直到跟鄰居女友在一起、距離王老師建議兩三年後,才第一次去。遲總比沒去好。
如今在臺北生活的我,只要經過行天宮和龍山寺,一定會進去待一下;跟朋友開始聊這類的話題,又多了好幾個要去的拜拜地點:從事房地產工作的朋友推薦,臺北市大安區安東街的福佑宮是好幾個財團老闆一定要拜的,就是那家下午三點以後大排長龍的肉圓店旁邊啦,過去十幾年我常去吃,根本沒注意到這間廟⋯⋯現在我的動線更正,先去拜拜,隊伍沒有排很長的話,肉圓加減吃一下(搞錯現實人生的重點是文青的通病)。
感謝王老師帶路,這些年拜拜成為大叔生活的一部份。大叔剛認識鄰居女友沒多久,發現她除了個性迷人、文筆優異⋯⋯介紹家庭成員的橋段,大叔獲悉她們是認真拜拜的家族,因此大叔跟女友提案交往的重要約會,就約在新北市蘆洲湧蓮寺,這是她從小跟外婆和媽媽去拜拜的地盤,約在那裡,其實是希望進一步認識她們家族的起點。
後來我們開始交往,日常買菜之便,固定回湧蓮寺報告我們的人生進度;去中和華新街吃印度烤餅、採買東南亞食材同時,去了烘爐地拜土地公(串連起來是美妙的週末小旅行,這是另一篇專欄的主題了);原本我去萬華只去龍山寺,後來我們愛上了艋岬青山宮的街屋式空間,雕飾精彩,從天灑落的光線詩意無比。
感謝上天,大叔遇到喜歡一起去廟裡拜拜的另一半(我們到不同的廟拜拜,還會拿寺廟出版的農民曆,雖然主要內容一樣,但是延伸資料和排版方式,不同寺廟各有不同,這絕對是另一個專欄主題了)。●
黃威融 編輯人,寫作人,創意人。告別上段婚姻後,50 歲時認識新女友,以交往為前提,成為共同生活的鄰居。這幾年除了開編輯課,更想分享大叔跟鄰居女友的生活故事和人生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