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95 Pray, Eat. Life from Miaokou
三老爺宮蘊藏歲月點滴
鴨母寮市場吃出雙城韻味
┃ 王浩一 ┃

王浩一 美食作家,師大附中畢業後到臺南唸成大數學系,先在臺北工作十多年,後定居臺南。雖以書寫府城美食聞名,但總是將觸角持續展往不同處,探究潛藏在事物背後的歷史,最近又推出新書《哲學樹之旅》。熱愛聊天,在市場裡幾乎每十公尺就會停下來跟攤商聊個幾句,然後手中默默就會多出新的食物。
如果說,每個人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勞動方式,那於我而言,寫作就是我的勞動,我寫美食、寫老樹、寫建築也寫旅行,寫作的內容決定了生活方式,寫食材或佳餚時,就到處去品嘗和窮究菜餚當中累積的歷史,近年來我隨著新的書寫主題去了不同地方,又或者鑽研著小吃以外的事物,但臺南與她的美食始終是我生命的核心。
北區鴨母寮市場前的這條路,過去是「德慶溪」,鄭成功為了攻打荷蘭人的普羅民遮城,正是在此下船、紮營。這裡是河凹處,水勢較緩且有平地,後來鄭成功建城,城外的百姓將自己要賣的貨運到此處,久而久之就形成「鴨母寮市場」,再過去的三老爺宮主祀鄭成功,因是鄭成功率兵「頭眠」之地,還有「開臺聖地」稱號。

有的早上,我會自己一個人到鴨母寮市場,從泉成點心店開始,不趕任何時間,夾一盤天婦羅和一碗肉燥湯麵,獨自緩慢地吃一頓早餐,就是我的小確幸。這是唯有老臺南人才會出入的地方,炸物特別之處在於緊鄰市場,所以能夠拿到最新鮮的食材,只要材料夠好,不管是四季豆還是𩵚魠魚,薄薄地沾一層麵衣之後下鍋,鮮美都被凝縮其中。臺南因有安平港,人們對於海鮮有種渾然天成的講究,𩵚魠魚對臺南人來說,是秋冬時節的極品美食,雖然我家小朋友在臺北長大,卻是在臺南養成了味蕾,只要跟他們講今天晚餐吃𩵚魠魚,人心就大振。

肉燥最厲害的兩個城市,一是臺南,二是成都,泉成正是臺南肉燥的味道,好的肉燥會有肥有瘦,肥的油花會浮在湯的表面增添香氣,瘦的肉末會沉入湯中成為底韻,於是泉成的湯頭特別滑順潤口,另一間在市場中的拉雜麵則是成都肉燥的代表之一,成都人把肉燥稱作臊子,拉雜麵第一代是四川姑娘嫁來臺灣,因此也是讓臺南人最早吃到四川口味的攤商,若是客人在店裡議論味道不合口,有時還會揮舞勺子訓人一頓:「不然不要吃!」麵如其人,四川妹子的辛辣性格也透過料理傳遞。
落腳於市場深處,傳過一代又一代,光陰彷彿也在此沉澱,不知情的人走過定會訝異這昏暗角落與熱絡人潮的對比。若是在此吃麵,都會有人來問要不要喝紅茶?要不要吃滷菜?其實都是鄰近店家趁著這裡來客多,來蹭點生意,久而久之就成就一個共生的小吃生態系。

而拉雜麵的湯頭美妙之處在於,每天會隨著市場有不同食材,早上湯頭煮麵前會燙各種東西,那些新鮮原料的味道都留在湯裡面了,像今天就是花枝和豬肝,於是一個簡單的麵鋪,將一個市場,甚至一個城市的精髓都包含進來。
我喜歡聊天,許多知識都是在與店家老闆們閒聊中得到的,在泉成點心店的這裕民街上,有個無名蔬果攤,每次買菜時我都會與老闆閒聊幾句,一些少見的蔬果,經過他簡單指點怎麼料理,就會發現以前不曾知曉的美味。再往前一點有攤賣熟食的,老闆娘的燙小捲一定要嘗嘗,前兩次都沒有買到,今天還有我立刻把剩下的都包回家。飽餐一頓、買好要帶回家的料理之後,最後到市場中央買一瓶來自學甲的有機紅蘿蔔汁,紓解一下吃過大餐的罪惡感。


鴨母寮市場會接上總爺古道,這以前是官爺們騎馬在走的官道,順著走就會來到三老爺宮,不管到什麼廟宇,其實我都在看著其中記錄的史跡,所有前民的生活軌跡都藏在其中,跟神明述說時就像串連起這百年光陰。三老爺宮拜 的其實是鄭成功和長子鄭經以及長孫鄭克臧,之所以會叫三老爺宮,是由於清朝時,民間普遍存有反清復明的思想,鄭成功被賜姓「朱」,廟方遂稱主神為朱王爺,以此隱晦不讓官府知道廟裡所拜為鄭氏。
┈┈┈┈┈┈┈┈┈┈┈┈┈┈┈┈┈┈┈┈┈┈┈
Cover story 095 Pray, Eat. Life from Miaokou
神在人在 廟口是所有故事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