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理髮廳】有法國國旗色的老街理髮廳

Cover story     Remembering the Past

口述=杞川田

彰化北斗資深住民,年逾80歲,理髮與修面手藝依然穩健熟稔,閒閒沒事喜歡和鄰里下棋,自己製作棋盤,憨厚守著老店,終身不改其志。

撰文=葉思吟
攝影=何紹齊

 

北斗新新理髮廳
八十多歲的杞川田,顧店「新新理髮廳」已經超過一甲子歲月。

從事理髮行業這一行,算一算應該超過 60年了吧!現在八十多歲還能動,因此繼續執業著,從早上八點上工,守著店到晚上八點,加減做一 些,邊休息邊等老客人來訪。有些甚至已是60年的老朋友了,大家見面總會敘敘舊,就是顧著店過過生活。

這一家店傳到我手中已經是第三代,是我阿公在日治時期創立的,當時在地方上還小有名氣,後來我阿爸接手,然後交給我。從國小畢業、15歲開始,我就站在店裡邊看邊學,從基本功練起,洗頭、剪髮、修臉,甚至磨剃刀、剪刀,樣樣都要練,後來慢慢獨當一面,協助阿爸替客人理髮。

其實,那麼年輕就開始學手藝,一方面除了不喜歡念書的因素以外,另方面則希望幫忙阿爸還清債務,也因此,20歲初,眼見「電髮」(註一)正時興,感覺有錢途,所以就要求離家到彰化溪湖去學功夫。那一次去了兩個月,前一個月站在旁邊看,了解別人如何操作,後一個月上陣動手實作,學成最流行的「月娘型」電髮技術,即返鄉重新開店。

為了讓原來店面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在我的建議下,請來師傅製作阿魯米(註二)浮雕招牌。就是現在仍掛在門口的橫幅店招,上面寫著「新新電髮廳」,還有女生燙髮造型紙雕,雖然年久失修,有些陳舊脫落模糊,依稀還能看出當時新穎前衛的設計,都已經超過60年歷史了。如今不少遊客經過,常會特別停下來拍照,似乎感覺很新鮮,而我猜想,這種店招應該也是台灣獨一無二的了吧。

至於很多人好奇,店面的玻璃彩繪為何是紅、藍、白三種顏色,這想法來自於當初不知從何處看到,「法國是世界上對於電髮業很有貢獻的國家」,所以突發奇想,請設計師傅把法國國旗的三色轉化成門面條紋色彩,沒想到反而成為 一種特色。現在看起來仍然挺時髦的,也讓這個空間顯得有些朝氣,經過多年之後,更轉化為在地的經典招牌。

不少人問我,地板上的花草磁磚怎麼來的。坦白說,就是當初請師傅搭配整體設計,沒想到現在看起來還別有風情;放眼店裡的多面厚實原木框鏡,則是從阿公時代就存在的,經過時光磨練得晶亮的木頭,散發濃濃的古早味,甚至擺放理髮器具的木櫃也沿用幾十年,都快變成老骨董了。不少理髮用的剪刀、剃刀也是一磨再磨,用習慣了就捨不得更換。

回想起來,那時候電頭髮生意蓬勃發展的時候,客人應接不暇,我經常要站著從早工作到清晨,清一色幾乎都是女生來塑造髮型。連妹妹都來學藝幫忙,很快地就幫家裡清償債務,家庭經濟狀況好轉;只不過好光景只有大約十多年,隨著景氣和時代變遷,北斗鎮逐漸沒落,我學的電頭髮樣式也比較不受歡迎,客人明顯銳減,於是 只好縮減規模、回頭專心經營理髮廳。

歲月如梭,一晃眼頭髮都白啦,還是習慣使用復古型吹風機、痱子粉罐,電動按摩椅則是後來再添購的,只是年久有些受損,為了安全起見,現在已不插電。不過有些年代的理髮椅跟店裡整體印象還滿搭的。客人使用的毛巾、圍巾則每天親自清理,刮臉膏等仍舊偏好老品牌。

來店裡的老主顧交情都長達三、四十年,他們總說還是習慣手工理髮的慢工細活,坐在洗手台洗頭的傳統做法應該很少見了。老客人前來老店,就好像來看老朋友,還會聊聊天、認識一下 誰是誰的親戚,例如在地知名餅店老闆、溪州國中退休主任都是熟客。街坊巷尾不少上年紀的人也都從小剪到現在,在這裡覺得很習慣、也很放 心,往往不需要特別交代想要的髮型樣式,看到 人就知道對方想要的感覺,看到客人離開時帶著 滿意笑容,我便很開心。

現在老了,無法像以前開業到比較晚,但每天還是固定早上八點營業到晚上八點。原本店裡請的師傅也逐年退休,前些年弟弟因為身體狀況不佳休養,目前僅剩下弟媳在店裡幫忙。我們兩個老人家,都七老八十了,趁還能動,憑著一輩子賺 吃花的老技藝,偶爾服務一下熟客,也當作生活 上的調劑,若真要說是為了賺錢,那就太微不足道了。

今年我們還能守著老店,明年就不知道了。未來 孩孫們沒打算接班,可能就會收起來。不過,從事理髮行業一輩子,超過 60 年,我始終未想過 要轉行,畢竟,憑著這祖傳的技藝,也讓我生養全家人。

 

註一:臺語,燙頭髮。
註二:外來詞,源自日語,意指鋁金屬。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