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43     The Solitary Gourmet


食譜像樂譜
創作最適合自己的料理


┃ 陳綺貞



陳綺貞   創作歌手、作家、攝影師,因為聽廣播而認養了東勢農民的 0001 號梨子樹,迷上料理後,多半在家自己煮,從冰淇淋到鹽酥雞都難不倒她。即將發行演唱會 DVD,內含生活聲音採集計畫 App。



「從麵包切下的清脆聲響,就能判別麵包的新鮮程度;從魚下鍋的油滴聲,就能知道這條魚是否煎成功。」很多人覺得陳綺貞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但其實她會親自上市場買菜,傳統士東、南門市場,還有華山附近的有機超市,都曾看見她的蹤影。常常自己做飯的她,支持講求人道飼養、無毒栽種的在地小農,在食安風暴下,難免有一種無力感,陳綺貞卻覺得「鈔票就是選票」,每一天我們都有權利去選擇自己安心的食材。

去年八月,陳綺貞因為腹膜炎開了刀,在生病的那段日子裡,她暫停所有工作,獨自一人待在家中養病,然而有新的限制,就有新的自由。她有了更多時間仔細翻看食譜,研究料理原理,一個人好好做飯給自己吃。



陳綺貞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像愛惜自己的樂器一樣,她也很珍惜自己的鍋具。


「因為開刀,剛開始連舉起鍋子都要很輕很慢。」陳綺貞笑說,這段獨自料理的時間,讓她對飲食觀念有了新的體悟。從前她吃得清淡,看似健康,沒想到還是住進醫院,她決定不再跟著別人的說法隨波逐流,人家說:「少油少鹽。」就跟著少油少鹽;別人說:「欸,吃奇異果會減肥。」就跟著吃奇異果。「料理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不要再當一個方型的西瓜。」她認為身體會自己搜尋到最適合的食物,要讓它去探索,就算是被視為不健康的鹹酥雞,也能找到健康的烹調方式。「料理其實和創作的本質很接近。就像我很喜歡唱歌,但卻找不到一首適合唱的歌,那就照自己的需要,寫一首歌給自己。」





她將創作音樂的原理應用在料理上,就像周伯通練就了「雙手互搏」的招式,從前手忙腳亂的料理,一下全都通了,陳綺貞認真地拿出筆記,白色的 A4 紙上列了一排料理的 SOP,從準備食材、使用廚具、料理方法,最後到享用食物,就像一場演唱會,順序不能隨意調動。她認為做菜和音樂創作都是很科學有系統的行為。食材如同音樂靈感,廚具如同樂器,食譜如同樂譜,最後所呈現的料理就是一首音樂作品,會充滿感情地享受自己所創造的一切。





陳綺貞只要迷上了一件事物,就會整個陷進去。她特別喜歡做工繁複的事情,熬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熬出一首歌,做菜也是。將那些買回來的 食材處理過後,醃漬、再放進烤箱,有時候烤焦了黏在盤子上,她也不嫌麻煩地加酒去洗,然後加上蔬菜一起熬煮,再放進果汁機裡打,且用棉網過濾,然後加一些自己到處收集的香料,她才會覺得「嗯,這才像一道料理。」



陳綺貞在採買食材的途中,也會採集生活的聲音,在奶奶居住過的民生社區,聆聽街道。


透過料理,也喚起她記憶的片段。陳綺貞小時候住在三重,每天跟弟弟一起帶著便當,搭很久的公車上學。姊弟倆坐在公車最末排,弟弟從背包裡拿出一個很油很油的便當,裡面裝著奶奶做的紅糟肉,偷偷夾起一塊吃了起來,再分給陳綺貞。在她的記憶裡,奶奶的紅糟肉味道已經很難分辨了,但是現在只要做起紅糟肉,就會想起一個畫面:奶奶聽著鳳飛飛的音樂,一邊哼著歌,一邊做菜⋯⋯。





對從小就經常一個人在家的她來說,一個人吃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她曾經獨自走過巴黎街頭,著迷於美味的可頌;也曾經在超市買吐司、奶油、雞蛋,就窩在旅館當成早餐和宵夜。她見過了許多異地風景,也因為進行聲音採集計畫,獨自踏過臺灣的大街小巷。也許我們不曾想過,城市的地貌會改變,聲音也是,有些老聲音正在消失之中。為了保存這些聲音,陳綺貞開始進行聲音採集計畫。她聽見凌晨三點九份海岸的浪潮,更在《時間的歌》演唱會中,讓自己退後一步,中性地記錄觀眾的聲音,在時空交錯的生活足跡中,透過聲音真真切切地被保留下來。



一個人吃飯,聽見窗外的車聲隆隆,在不同時刻又歸於平靜,陳綺貞能敏銳地感覺到城市的聲音。


身為音樂人的陳綺貞,耳朵也特別敏銳。一個人在家吃飯的時間多了,周圍的聲音更清晰。「在外面,我們經常都在聽別人的聲音,就算彼此不說話,還是不由自主地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但一個人在家吃飯,聽見的卻是自己心裡的聲音。」

不管是旅行、下班之後,住在城市裡,陳綺貞認為獨食是生活的常態,關上門外的人聲與雜音,能夠咀嚼更多生活的細節,聽見來自心底的聲音,一個人吃飯總有意想不到的風景。





撰文 鄭雅文
攝影 林志潭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