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密監視的溜滑梯


創意現場   ✷   張雍


Lake Cerknica,斯洛維尼亞




“ If you’re not prepared to be wrong, you’ll never come up with anything original.”

─ Ken Robinson(註)





除了「你好」、「謝謝」之外 ,「小心」是太太學到的第三句中文。

場景之一是新店溪畔的陽光運動公園,只見前方成排的家長們苦口婆心地重覆著:「小心!」;另一群家長們不甘示弱地提高嗓音喊道:「慢一點、慢一點!」此起彼落的「小心」、「慢一點」,有如那瓶打翻的香水,正層層包裹著溜滑梯四周家長身影比孩子還多的人群,不消多久的時間,聽著那彷彿唱盤跳針反覆播放的諄諄告誡,太太便學會了她那朗朗上口的「小心、小心」。

當「小心」的提醒被重覆超過 20 遍,意即家長的挫折累積超過 20 次時,原本還顯得溫和的嗓音逐漸往深沉的音域游移:「小 ─ 心⋯⋯」,猶如火車即將出站前鳴發警示的汽笛,引擎正轟隆作響,「再不聽話我打你喔!」、「再調皮我們馬上回家!」嚴厲嗓音頓時迸發主動出擊,象徵某種威權急欲維護秩序的意志不容挑釁,冷不防地,那篤定的手臂從溜滑梯旁迅速地伸了進去,將那看似哭鬧,其實只不過是覓不著適切表達方式的孩子,倏然被抱離了歡樂的場景。卻鮮少見到臺灣的家長將正在哭泣、渴望被理解的孩子,義無反顧地給擁入懷裡。

與女兒在斯洛維尼亞公園遊樂場玩耍時,甚少聽見身旁家長們任何「小心!」的叮嚀,反而刻意與孩子們保持距離,從遠處觀察孩子究竟如何與他人互動,怎麼替自己作出決定。經常也免不了得料理孩子的情緒、眼淚或稚嫩彆扭的脾氣,可是斯洛維尼亞的遊樂場裡,嗅不到權威管教的空氣,取而代之的是陪伴的身影,好奇觀察卻不輕易介入的眼睛。

更多時候,家長們提供的不過是一個擁抱,溫柔的擁抱讓爸媽與孩子的心跳自然貼近。那不只讓孩子們感到安心,如此的身體接觸無須多餘的言語,更讓還不擅長表達心意、仍在學習認識情緒的孩子們,有機會透過這般直接也親密的方式,向父母傳達並分享當下片刻的心情。

將所謂的「規矩」與一個人的感受相權衡,何者更直指人性?

「規矩」是否又因地制宜?超越種族、語言的共通人性,那冀望被理解、被信任與呵護的需求,是否不應根據年齡或外在條件而有所差別待遇?

場景之二是奧地利近斯洛維尼亞的滑雪場。每年都會與好友相約,兩家人帶著孩子們一起在那兒待上一星期,那是大女兒以及我學會滑雪的場地。永遠記得首度拜訪時,陡峭的滑雪道中央,只見那群校外教學來學滑雪的孩子,不過小學一年級的年紀,生澀且猶豫地依序往下滑去,初學的肢體語言明顯僵硬,頂著大一號的頭盔加上眼鏡,不只遮住了部分視線還有臉上的表情,滑經最陡峻的坡段時,孩子們接連跌倒,遠看像是五線譜上滑落了一長串的音符,是教人看了心疼的音律。

助教馬上前往關切,但孩子們得自己想辦法重新站立,一旁大人們立場鮮明 ,那是學習的一部分,尤其在斜坡上孩子們得自己找到站立的重心,先吃力地將雪板挪至與坡道交錯成 90 度角,再高低橫擺成階梯狀然後站立。跌倒在雪地裡的孩子們得自己去揣摩每個動作的力道與適切的施力,過程中沒有任何「小心!」的提醒,旁人若貿然協助,稍有不慎更易造成運動傷害,教練只鼓勵小朋友們冷靜,專心去感受身體在雪道上的重心。

兩者差異的關鍵,在於是否相信少了不必要的外在干預,才能成就更主動的學習氛圍與場域。

如何培養創意與文創產業是臺灣近年熱門的議題。然而究竟該如何替孩子們營造一個能恣意嘗試、解放創意的環境卻鮮少有人關心。極可能得等到未來某一天,當溜滑梯旁護子心切的家長們,學會如何坦然地接受孩子之所以為孩子的純真與原始,終於懂得欣賞天馬行空的創意於童年階段,那舉手投足渾然天成的寫意過程 ── 摔倒沒有關係、哭泣將被允許、弄髒衣服也可以時,關於創意的討論才算正式開始,在那之前,對於那些自己的童年早已為威權管教方式所制約的家長們而言,仍舊是段漫長且抽象的學習過程。

對照臺灣島上那些正被嚴密監視的溜滑梯,將滿七歲的大女兒那嬌小的身軀,正從山頂上以近似鳥兒飛翔的姿勢,篤定且輕盈地滑過新雪緩緩鋪陳的清晨山坡雪地,伴隨著風聲描繪出那令人心曠神怡的弧形 ── 關於童年心情和韻律的軌跡,那是我所見過最美麗的風景。

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發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當兩個女兒長大之後,眼前的那個世界又將會是怎樣的光景?許多我們曾經熟悉的專業或職業很可能已不復見,新世界的邏輯尚待建立,不確定「小心」是否是面對未知課題時首要的依據。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們替自己做任何決定時,要勇敢,更要享受過程中每 一次的嘗試。●



註:英國文化領導者、教育家、作家,著有《讓天賦自由》。






張雍 Simon Chang 攝影師。輔大影像傳播系畢業,2003 年起旅居捷克, 就讀於布拉格影視學院(FAMU)平面攝影系碩士班。2010 年以巴爾幹半島北端的斯洛維尼亞為創作據點,長期以深度人文故事與人們在不同環境的狀態為創作主軸。以《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獲得金鼎獎非文學類圖書獎。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