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探照燈
《親愛的初戀》
為自己做一個誠實的決定

(文章有雷,閱讀之前請三思)
原以為《親愛的初戀》(Love, Simon)是一部單純探討性別議題的作品,不確定自己是否會有所共鳴。然而在觀影過程中我發現,性取向或許只是個引子,電影背後真正想傳遞的,其實是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如何接受和表達自己的身份認同。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人」本身是遠大於角色或身份的,我們先成為「人」,才是母親、老闆、異性戀,可是每當我們走入一個新的角色,似乎總會不自覺把自己塞進那個身份該有的、所謂正常的樣子,例如在主角Simon發現自己同性戀身份已然曝光時,曾嘗試搜尋如何穿著打扮才更像個Gay。
這種行為傾向反映出我們的恐懼,害怕被視為不正常、被當怪咖、不被群體接納,進而引發我們的安全感危機和存在焦慮。因此人們時常調整自己的樣子,以適應腦海裡「想像中的正常社會」。我們早已被自己的預設給嚇壞了,更加不敢敞開心胸說出真心話,擔心一旦表達真實的自己,現有的生活將會崩解,還可能失去週遭親友的愛,像是主角向父母出櫃時,惴惴不安地強調「我還是我」。

我特別欣賞片中被同學視為怪人的Martin,在請主角幫忙追求女同學時說的:「我不要你改造我,我要你幫忙讓Abby喜歡上現在的我!」的那股篤定、那份對自己的信心。當然,願意接受現在的自己,並不代表其他人就一定會樂於接納我們,但事實上,我們也不需要所有人的認同。真正讓我們糾結的,是還不願意對自己承認我是誰,是還沒準備好攤開內心的想望,是還尚未選擇誠實地面對自己,而這一切,其實都只是一個決定。
那麼Simon最終做出了什麼決定呢?就請大家自行去電影院發掘吧。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在人生路上前行的途中,逐漸發現自己的模樣,聽見生命的呼喚時,我如何選擇?當我們以為的外界眼光,看似和自己內心的想望衝突時,我決定怎麼做?
愛和恐懼並非矛盾的存在。願意去愛,不代表沒有恐懼,但愛能克服且涵融恐懼。
文 洪孟秋
圖片來源 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