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蓁】搭上東京快鐵 往隈研吾的經典建築出發

Cover story Time to go

文、攝 李昀蓁
在東京建築事務所工作的臺灣建築師,喜歡蒐集美的事物,也喜歡用影像及文字把所觀察到的事物記錄下來。在自己的旅行地圖上,她將想造訪的建築景點標記星星標誌,為下一趟旅行留下密碼。

# 建築之旅 # 隈研吾 # 普立茲克建築獎 # 鐵道旅行

唯美的「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是昀蓁這趟鐵道建築之旅的第一站。

「旅行」是建築人的精神食糧,也是我們為左右腦補充能量的方式。因為工作關係,2015年我從臺南移居東京,對嚮往著日本現代建築的我來說,簡直達成了人生中的一個夢想。因為,比起其它建築人,我更能說走就走,盡情飽覽建築大師們的精彩之作。

讓全球建築界喧騰一時的東京奧運主場館設計爭奪戰,確定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勝出,讓原本就是建築翹楚的他,再次成為眾人的話題。我對隈研吾擅長使用重複元素的設計風格相當佩服,曾在東京市區朝聖過許多他的作品,這次決定來場鐵道微旅行,再次領略大師風采。

「寶積寺車站」在建築師隈研吾的設計之下,陽光在室內形成有趣光影。

攤開地圖,東北新幹線往櫪木縣方向,沿途就有好幾個隈研吾所設計的建築。旅行前一天,我到東京車站購買了JR東京廣域周遊券(註),順道預訂新幹線的座位,準備一次探訪不同建築。

首站,我去了位於最北端的「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一到現場就立刻感受到濃濃的日式情懷。隈研吾用大斜屋頂和一條條整齊排列的杉木格柵構成美術館,讓簡單的長形建築更為特別。美術館內外,甚至庭院裡的風格都是一致的,玻璃、碎石、竹林到木質元素間的搭配,讓整個空間充滿了濃濃禪意。我靜靜地站在這個既現代又傳統的美術館裡品味,感受身心被藝術與空間洗滌的美好。

「石之美術館」新構築的石屋配合著舊有倉庫的顏色,突出卻不突兀。

離開之後,再度搭上列車,第二站到「黑田原站」,前往位於那須鹽原市的「石之美術館」。沿著山路遠遠地望去,就能看到充滿歷史痕跡的石頭倉庫漂浮在水上。

過去這裡曾是櫪木縣境內最大的石材生產區,開採無數的白川石做為建設所用。歷經數個世代,因石頭的淘盡而漸漸沒落。廢棄多時的倉庫由戰前保留迄今,隈研吾維持老屋原本的特色,加入新石頭建築,將它重新設計為「石之美術館」。空間雖被切成好幾個不同機能,卻因為使用共同的材料,空間與空間之間依舊被緊密地連接,有了新舊共融的生命力。逛著逛著,我走向展示影像的小屋,石牆上鑲嵌了會透光的石材,光線經由石材反射,讓空間顯得更有層次。

返回東京前的最終站,我在隈研吾所設計的 「寶積寺車站」下車,欣賞車站建築和一旁的社區再造設施「直藏廣場」。隈研吾將車站的天花板包覆菱形木材,並將這個元素持續使用,直到通往戶外的樓梯。我跟著它的指引走出車站,找到了外觀被一層層波紋石頭堆疊著的「直藏廣場」,十分有特色的外牆表情。建築裡有許多販售商品的小空間、居酒屋與居民休憩所,我散步在其中,細細品味著這裡充滿日常感的生活痕跡,為冷冰冰的建築增添許多溫暖。

伴隨夕陽坐上回程列車,心情十分輕鬆且充實,每次的旅程幾乎都讓我吸收了超出範圍的能量令人不禁開啟地圖,繼續規劃下一段旅行。●

註:可在一定範圍內不限次數搭乘日本JR鐵路及新幹線。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