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66    Be Balanced in Life


巧遇三貂嶺的小村石屋
兩點移動間找尋心靈棲所


┃ 林宛縈 × 阮臆菁 ┃


因緣際會之下,宛縈(右)和小阮(左)遇見了屋齡已經 40 年的老石屋,在這裡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煮東西。


林宛縈 阮臆菁  自由工作者,宛縈近年以文字、企劃、展覽工作維生,關注農業、設計與手作相關議題;小阮一邊從事攝影,一邊研習陶藝和藥用植物。每個禮拜有幾天,她們和兩隻狗共居在三貂嶺山村裡的石屋,將空間取名為「阮林寓」,發願將小屋變成村中的自然圖書館。




「我們與石屋之間的互動,是一個打開的過程,永遠不知道裡面還有多寬廣,重要的是如何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看見自己的位置。」

從都市出走來到山中,有發散式的折返、蜿蜒,也有兩點移動式的穿梭與安歇。我與小阮選擇了僅有區間車到得了的小村,用一個時辰的緩慢,往心靈的窩靠近。

當初我們為了要爬嘉明湖大山而鍛鍊體力,兩人不約而同想到了三貂嶺。那次也遇到了已移居小村七、八年的朋友,隨口問起這附近是否有房子要出租,結果過一陣子他真的通知我們,且剛好就在他家旁邊。那時我媽媽生病,這間屋子後面有潺潺流動的山泉水對身體有益,很希望她有機會可以多到大自然裡走走,便決定租下這間已有 40 年歷史的老石屋,與小阮開始研究、聯手修繕。

我們兩個都是都市人,但喜歡爬山,也曾接觸樸門(註)和自然建築,覺得這裡剛好是一個可以實踐所學的地方。住到小屋之前,我們在泰國旅行時曾看到當地居民混合石灰、砂土等自然素材蓋房子,回臺灣後發現,原來過去很多老師傅也是用類似的方法造屋。


宛縈與小阮學習自製紙磚,還邀請朋友一起做,準備砌成戶外廁所。

還沒修繕前的牆上總是坑坑疤疤的,石頭牆外還有一層又一層的水泥補洞,甚至長出植物,生苔發霉。我們在彰化買到了熟石灰、蚵殼粉,還特地到貢寮桃源谷載牛糞,砌了兩面牆,自己做了起居室的窗框,也拆掉戶外區原本已經傾頹大半的結構,練習自己蓋房子。像原本的舊式房型很陰暗,我們用塑膠浪板幫屋頂開天窗,讓陽光透進來,現在白天都不用開燈。

第一年來這裡,小阮剛從正職工作轉換成自由接案,但狀態調整並沒有隨著工作類型改變而切換。我們各自接了很多案子,都沒有時間來小屋,後來才發覺必須重新改變生活步調。此外,調整的還有對於小屋空間和未來的浪漫想像,要有理想的廚房、廁所……到了今年心態變得比較隨遇而安,真正住下來,反而會下修自己對於生活起居的期待,也讓心情重新找到平衡。

記得住進來不久,我們遇到了一場颱風,剛投入金錢、時間做的屋頂,馬上被風雨吹壞了,連屋前種的木瓜樹,也都慘遭襲擊,反而是一棵無意中落在原化糞池溝槽裡的木瓜樹,長得特別高大,今年還結了好多果實。這時才明白,原來真正供養我們的,也許並不是刻意去做的,這好比我們在城市裡常會用力地去執行一些計劃,卻未必能成,老天自有安排。


臺灣東北角唯一一個沒有道路可抵達的車站,傍軌道而行,在這有歸屬的移動中,兩人因大自然開啟了另一扇窗。

現在我們會盡量安排每週到石屋住上幾天,為了讓自己更有動力,還特別報名瑞芳社區學校的書法課;有時就算工作沒做完,也會直接帶著電腦上山。在石屋的一天,經常從打掃和準備三餐開始,因為小村只有傳統雜貨店,食物要到瑞芳採買,所以我們都直接將市區家中冰箱的蔬果米糧搬來。下午看書、工作,傍晚帶著狗狗到附近步道和溪邊散步;晚上開著小燈,享受蛙鳴的靜謐夜晚。

在這裡的每一天,大自然總是充滿驚奇且不可預料。常常幾天沒上山,一上來滿屋子又都是小動物的痕跡。一掀開衣服、睡袋,土蜂又築了新巢,正在習陶的小阮,常常讚嘆自然的生物比人厲害,以土為巢的昆蟲窩,做得比人製成的器皿還美。

我們從大自然中得到滋養,也被村子居民的互動溫暖著。有時住在附近的大哥會突然兩手提著一堆菜,熱情的說:「來,吃火鍋!」甚至挽起袖子陪我們一起蓋房子,真誠相待讓人感動。或許是因為在資源不多的地方,大家更知道生活的不容易,需要互相幫助。

我和小阮因著各自的緣分巧遇三貂嶺,又在偶然中,被荒廢 40 多年的老石屋牽引。我們與石屋之間的互動,是一個打開的過程,永遠不知道裡面還有多寬廣。在大自然中生活,看到自己的渺小,也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多,發現意想不到的潛能。●



註:推動永續生活設計的組織學會。





 黃沛云
 劉森湧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