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sons Point Salon & Cafe】在等候剪髮的放空時刻 坐窗邊喝咖啡看人生流轉

Cover story   Coffee, Please

 吳亭諺、楊芷菡 
 張界聰

劉靖 朋友都叫他JJ。原為職業籃球員,2013 年到澳洲打工換宿,開始學習咖啡相關知識與技術。在澳洲Milsons Point 地鐵站與現為妻子的鄭琇如(Lulu)相遇。回臺後,兩人結合各自專長,於去年九月在永和開了間複合式理髮咖啡館。

21

早上十點,穿過馬路上流動的車潮,我走進店裡。打開電視,將頻道調到轉播中的籃球賽事,銀幕傳來進球後的群眾喝采;走向吧檯,簡單地打理環境,調整磨豆機的細微刻度,為自己煮杯熱美式。伴隨空氣中溢出的咖啡香氣,手中一杯咖啡的溫熱,時間彷彿慢了下來。 

接觸咖啡以前,我是個職業籃球員,習慣了在球場上衝刺,後來因為運動傷害,被迫停下來,而後到澳洲換宿,在咖啡館打工。澳洲人重視領域的專業性,我從外場送餐端盤子開始,一路過關斬將,慢慢碰觸咖啡機清掃,磨豆、聞香,起初不懂專業術語,吃了很多鱉,在前輩指導之下,自己不斷地做練習。

學得越多才知道,製作咖啡的每一個環節都習習相關,例如豆子的狀態會隨著每日天氣而變化,所以使用前都要先調整;在沖煮之前,會因使用不同重量、弧度的填壓器,影響咖啡粉填壓出來的密度;遇到需要調整咖啡濃度的時候,留意水量的拿捏⋯⋯這些都關係整杯咖啡煮出來的味道。

 奶泡要打到均勻細緻,才能浮在咖啡上層,過於粗糙容易下沉;時間掌控上若打得太久,就會把奶味打出來,咖啡喝起來便少了幾分風味。原本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在過程中一直學習品嘗,就像學語言一樣,慢慢知道什麼是酸、苦,還有回甘的滋味。

22

 

而就在這段期間,我和同樣來自臺灣的Lulu相識,擔任美髮師的她,隻身來到雪梨打工,彼此的興趣一致。假期結束後我們一起返臺,婚後認真思考開店這件事。早上喝杯咖啡,是我們的每日習慣,住的地方因位處老住宅區,鄰近住家的大多是早餐店,幾乎找不到好喝的咖啡;平日裡Lulu 要帶小孩,若因此荒廢多年的美髮設計經驗實在可惜,內心經過一番拉扯,最終決定放手一搏。

夢想開間結合彼此專長的咖啡館,在現實上的籌措,實則困難重重。好不容易資金硬體和設備皆找齊,理想中的店面型態,卻是需要機緣等待。某日在成功路上,等紅綠燈的轉緩之際,恰巧看到這間位於三角窗位置的店面,雖然看來荒廢多時,但是採光良好,透視性高,位置也十分便利。

我心目中的咖啡館,便是打破既定的規範,不想要做的太制式,讓人一看就知道在賣咖啡,裝修過程中自己畫圖,和工班師傅討論,預留一個理髮工作間,砌上紅色磚瓦,在靠近門口的位置,裝設整面的折疊窗。坪數也許不大,卻足以給予我們很大的空間去發揮。

美式風格卻有澳洲海岸的慵懶閒適,就是我們這間店的定調。不區隔座位,隨意擺放幾張木桌,一個人來可以坐一張大桌,不限制用餐時間,人數稍微增多把位子挪一挪,就會變得熱鬧。天氣好的時候,坐在窗邊,把折疊框窗整片拉開,想像眼前是大片沙灘,沐浴在和煦陽光底下,彷彿還能聽見浪花拍打聲浪。

可能也因為地域性的關係,這裡跟東區店家群 聚的街區咖啡館不太一樣,人與人之間少了隔閡,多了份鄰家的親切感。店裡客群的年齡層很廣,年輕人相偕來到這裡理髮,喝喝下午茶,住在附近的爺爺奶奶齊聚暢談,和一起上課的同學用餐。隨時依據每一個人的飲用習慣調整咖啡因濃度,淋上砂糖用火稍微烤過表層的伯爵鮮奶,則是 Lulu 親製,招待熟客的隱藏版菜單。

偶爾放下手邊工作,Lulu 和我會坐在店裡的沙發看電視;她早上在家照顧孩子,打理事務, 中午過後來到店裡為預約的客人修剪頭髮;每天到店裡,我都會清理附著在機器中的咖啡豆油脂,並確認當日的豆子和餐點狀況。一整年下來彼此幾乎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但也因為開了這間店,讓我們結交到許多朋友。

歷經多年的磨練和見習,我和 Lulu 在各自的領域摸索前進,慢慢走到這一步,無論咖啡師或從事美髮工作,其中不乏耐心與毅力的考驗,因著這份努力,讓我們彼此相遇,還能走到今日的相知相惜。儘管經營一間店不容易,但能夠一起完成夢想,每天都感覺到充實、快樂。●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