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59 Style x Life
寬鬆的衣服如海風
自然舒適 四季都能陪伴
|海邊的司廚|

山米Sammy 與先生從臺北移居到宜蘭的海邊生活,共同創立品牌「海邊的司廚」,手工製作出樸實且舒適的衣服與配件,自然的風格深受顧客喜愛。
我家住在壯圍的海邊,走兩分鐘,過個防風林就能看到海。我喜歡將眼前的風景繡在布料上,想像著海然後繡上龜山島,下雨的日子則繡上雨點。現在穿的衣服大多都是自己做的。
我覺得服裝能標示每個人的個性,也記錄各階段的自己。20 多歲的我在臺北工作,大學畢業後到電子公司擔任業務,當了上班族十五、六年,穿著也是典型的都會女性,踩著高跟鞋,擦豔紅唇色,穿名牌的服飾⋯⋯每年都會飛香港一趟,就為了採購最流行的品牌服裝,追逐著每一季的時尚潮流。
但高壓的業務量和工作,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逐漸無法負荷,我開始從飲食調整,吃清淡的食物,回到純粹的味覺感受,從食、衣、住、行⋯⋯每一件事都如齒輪般彼此推動著。
飲食的改變,讓我穿著的衣服從原本的華麗,轉變成簡單,30 多歲的我開始注重衣料的材質而非僅是品牌,選擇舒服透氣的棉麻衣物,剪裁也較為自然寬鬆。像是天然植物染的寬褲,寬鬆的洋裝、袍子,以及能修飾身形的六分袖等,無論在居家或戶外都非常舒服,出了門不必然就得換穿衣服,隨處都能感到自在。
而穿著風格的轉變,也影響了我對居住環境的想法。臺北快速且繁忙的工作節奏使我感到疲憊,五年前辭去了工作,決定和先生住進了一棟在宜蘭海邊的房子,找回自己的步調和節奏。

起初做衣服只是想自己穿。我和宜蘭一位女裁縫師傅學做衣服,上了幾堂課,以簡單的剪裁做出服裝,後來開始自己翻雜誌打版,把做好的衣服穿在身上,朋友看到了覺得喜歡想跟我買。於是我和先生在壯圍空地上蓋了一間工作室,啟動新生活,他做木工,我做衣服。
每日沉浸在服裝的世界裡,促使我重新檢視臺灣人的服裝態度,發現大部份臺灣人穿衣服是較沒有主見的。先生曾在西門町賣過衣服,也擔任過時裝編輯,對於服裝的潮流趨勢有很深的感慨,當時臺灣人多數在意的是衣服的品牌,也不管自己適不適合,只要名牌就下手。
不過到國外旅行會發現,日本人的服裝風格都不同,他們不太會在意品牌,反而對品牌的精神極為注重。而在泰國清邁也發現衣服質料都是天然的,隨意走進一個市集,能看見布料棉的顏色並非純白,而是帶了點微微的黃,這是天然棉花的成色,與經過化學染的生硬的白有很大的差異。
這也對我穿著風格產生了許多的影響,在旅行中漸漸摸索出自己的樣子,追逐的不再是最新潮流,而是希望做出一件能穿得久,低調且舒適的衣服,因此衣料的材質和剪裁的舒適度是我首要重視的。
臺灣的氣候悶熱,因此衣服質料多是選擇天然的棉質或麻,比較透氣,也比許多名牌服飾環保,從前常買名牌服飾,發現衣服大多只能送乾洗,而乾洗劑會對於環境產生很大的負擔,所以在質料的選擇上我希望能對環境友善,也適合我們所生活的環境。
住在海邊的關係,海風吹來會有些寒涼,因此我習慣戴帽子和圍巾,不僅保暖也很好搭配;工作因為時常需要換穿服裝拍照,因此會穿容易穿脫的衣服;在室內工作或處理家務,我也會帶上髮帶,不僅造型好看,也比較有精神。
許多人常問,不同季節該如何穿搭,但老實說,我的穿著並沒有季節之分,冷了多加件外套,就算天氣較熱,穿著棉麻材質的袍子也很涼爽,同一件衣服只要料子好就能穿得久;在顏色上多選擇大地色系,軍綠、天空藍、土黃⋯⋯盡量不要有太豔麗的顏色,彼此搭配很協調。
一件喜愛的衣服,如同海風依舊吹著,四季都能陪伴。●
文 鄭雅文
攝 簡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