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1 Let’s have Hot Pot, My Friend!
隱身二樓的私宅打邊爐
重現經典兒時回憶
文 劉亞涵 攝 Jimmy Yang
┃香港私宅打邊爐┃

Bokey 半個香港人,大家都叫他波哥。18 年前開設了香港私宅打邊爐,同時經營著波記茶餐廳、泰燒、Bagel Bagel 私宅餐廳、喀佈貍居酒屋、俏香江、川燒等餐飲,港式系列是他對於自身文化的回應。擁有宏亮的嗓音,性格豪爽卻有著細膩的堅持,除了對於食物口味嚴格把關,旗下餐廳的室內陳設亦出自他手。
我在臺灣長大,爸爸是香港人,生活從有記憶開始就跟著家人在港臺兩地移動,平時在家裡吃蛋塔、菠蘿包、喝奶茶是再日常不過的事,而且老實說,七八〇年代的臺灣只要電視打開就能看到港片港劇,聽的唱的大多也是粵語歌,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從不認為自己擁有的特別,只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其中。
直到當兵那些年,在軍中收到爸爸過世的消息,緊接著悲傷情緒之後,是瞬間意識到未來的人生只能靠自己,思索著退伍後的下一步,腦海中竄出了小時候家裡常出現的熟悉香味,可能是從小愛吃,對於食物相關的一切格外敏銳,漸漸地從茶餐廳、西式私廚、私宅打邊爐⋯⋯,二十年間隨著餐廳一間一間地開,慢慢拼湊出深植在記憶裡,只屬於我自己的味覺拼圖。
其中「香港私宅打邊爐」可以說是最貼近家的味道,對廣東人而言,打邊爐是守在爐邊涮食物的意思,涮的動作就像用筷子「打」在鍋邊發出鏗鏘聲響,所以廣東人管吃火鍋叫「打邊爐」。從小家裡也常打邊爐,吃的就是最簡單的清湯,香港人重煲湯,習慣在濃郁大骨湯裡再加入西洋菜和皮蛋提味,如今成了店裡招牌,第一次吃的客人見湯裡飄著顆黑嚕嚕的皮蛋總感到驚奇,於我卻是最懷念的家常味。

私宅,是我想帶給來者的感受,如同邀請朋友來家裡吃飯,所以選擇將店開在二樓,其實香港早在三十年前就出現許多私宅餐廳,主要是因為香港一樓店面房租高的驚人,店家只好向上出走,卻意外長出更耐人尋味的港式風景。我喜歡這樣迷人的城市探索,於是一眼相中這間老公寓,剛剛好的隱密、剛剛好的老舊,還有個小小陽臺可以俯瞰街景,就像回到香港上館子吃飯,從地磚、牆面到店內的桌椅、陳設,每一處都是我對於另一個家鄉的情懷。
香港私宅打邊爐的古董屏風、老件裝飾都是波哥從中國各地蒐藏而來。 波哥一手打造屋內空間,新舊合併、中西混搭來自從小深埋記憶的港式文化。
為了讓來到私宅的人們能享受更多打邊爐的樂趣,享用紅白鴛鴦鍋之餘,可以中途往清湯鍋裡添入特製咖哩或沙嗲鍋底,濃郁香氣是兒時最愛的經典港味,菜單裡的鮮蝦雲吞、鳳城水餃則是打邊爐的必備配料。香港人吃火鍋並不複雜,只要有好的湯頭和配料、新鮮的肉類海鮮,吃的順序或方式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聚的當下,所以店裡沒有限時規定,三五好友圍在一桌,想吃什麼就下什麼,快慢節奏自己控制,盡情吃也盡情聊,我想這就是火鍋最大的魅力,所以即使疫情改變了人們大半生活,大家依然喜歡聚首在鍋前。
香港私宅打邊爐的招牌吃法一鍋三吃,中途於清湯鍋底加入特製咖哩醬,瞬間從乾淨濃郁的白湯轉為醇香濃厚的咖哩湯,是波哥為難以抉擇口味的客人做的貼心設計。 再吃一口湯裡翻滾著的特色丸類,頗有香港街頭的咖哩魚蛋滋味。
沒有餐飲背景的我,一路從零摸索到現在成了許多餐廳的主人,說過程不辛苦是騙人的,但每當疲憊地走進店裡,看到空氣裡瀰漫著熱氣,每一桌的鍋爐都在蒸騰翻滾,襯著人們熱鬧的閒話家常,那一刻總能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心依然火熱。●

⇀ 香港私宅打邊爐
臺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74之1號2樓
┈┈┈┈┈┈┈┈┈┈┈┈┈┈┈┈┈┈┈┈┈┈┈
Cover story 121 Let’s have Hot Pot, My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