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北咖啡館 找尋流逝的青春歲月

Cover story  Our Ways of Coffee

採訪・撰文=王怡
攝影=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口述=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男人類水瓶星座,喜歡在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喜愛沉溺於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享受咖啡館的獨特氛圍。現在的正職之一為青田七六文化長,最新著作有《台北咖啡時光》。

布拉格咖啡館也是水瓶子常去的店。
布拉格咖啡館也是水瓶子常去的店。

如果建築是歷史上的作品,咖啡館比較像是建築的軟體,它是一個透過內在,將這個空間再使用的方式,有如通往世界角落的一扇窗,又或者是通往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台北有這麼多的咖啡館,我有時會幻想這些咖啡館老板是不是外星人?他們來到這裡其實是要觀察地球人的生態,而且台北咖啡館的馬桶彼此可能互通,因為這有可能是一個時光隧道!

對我而言,台北的咖啡館彷彿見證台灣休閒產業文化;日治時期的咖啡館大多稱做喫茶店,除了賣茶以外,咖啡是主要的飲品,那時的裝潢以洋化為主、黑膠唱片音樂不停的播放,講究店內音樂,比較像現在我們認知的咖啡館形式,由於消費較高,主要是我們的阿公阿嬤約會場所。

而後的咖啡館漸漸成為有一點點色情的場所,由於當時流行「女給文化」,粗略地說就是來到咖啡館女服務生會與男士打情罵俏,搞搞小曖昧,讓男士們有如談談小戀愛。而後這樣的場所開始禁止,到了民國五十幾年,蜂大咖啡、南美咖啡在西門町開張,喝咖啡的風氣才又慢慢開始。由於那個年代的咖啡館很喜愛搞氣氛,門窗以全黑玻璃為主,室內燈光昏暗,後來政府對於咖啡廳規範了一些遊戲規則;如燈光幾平方公尺要幾燭光以上,椅背要低於肩膀,玻璃不能那種暗暗的之類。在這樣的演變下,加上當時電信通訊的不方便,咖啡館開始在桌上擺放電話,也讓當時的咖啡館成為商談工作的場所之一,那時大約在民國六十年至七十年間吧,這是我記憶裡所了解過的資料。

我大學時期,正是泡沫紅茶店興起的年代,烤豆干、筒仔米糕、蘿蔔糕 ,伴隨著各式茶飲,成為年輕人殺時間的好去處。當時的泡沫紅茶店大多不賣咖啡,有的話也多是即溶沖泡式的咖啡,也或許因為泡沫紅茶店的興起,讓當時以西餐廳形式存在的咖啡廳慢慢變少。

前陣子曾有媒體報導提到台北是全球十大咖啡城巿之一,儘管證實消息來源有誤,然而仔細想想,這十年來,台北好像在喝咖啡這件事情變成是生活休閒的一部份,並且融入大家的生活;各式各樣類型的咖啡館出現在台北街頭,強調藝術空間、或是音樂、或是商業性質取向,如中山北路的米琪林咖啡,他的甜點非常好吃、當然還有連鎖咖啡如星巴克之類的,每個人根據自己喜好選擇適合的咖啡館。

另外我還觀察到這一、二年開始,咖啡館也成為部份人的工作空間,以前手機沒那麼進步, Notebook續航力都不夠,沒有Wifi、沒有插座,咖啡館主要以聊天聚會為主,現在這些問題都克服了,即使沒有插座、沒有Wifi,電腦打開還是可以開始工作,所以我覺得是網路進步以後,讓咖啡館變成工作空間的一部份;這也讓有些咖啡館就是這樣的定位,強調Wifi免費、插座數量超多,擺明就是提供上班族使用。像我們現在這樣應該也算是工作吧,也是在咖啡館進行。這跟民國六十年那一波把咖啡廳變成業務員工作室,旁邊有電話的時代,我覺得是類似的。

台北人喜歡在咖啡館裡聊天,消磨時光。
台北人喜歡在咖啡館裡聊天,消磨時光。

我們通常工作久了,就會討厭工作對不對,然後工作和生活和家庭是分開的,可是開咖啡館的人卻是工作與生活分不開的。我經常去問煮咖啡沖咖啡的人,會不會聞這個味道就會討厭咖啡?他說不會,他每天一直沖一直煮,其實很累,可是他只要聞到咖啡,就想到他的喜愛的生活,他會把這個東西和工作分開,大體上來看,這種咖啡館啊真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我這樣講不知道對他們會不會很抱歉,可是有關他們都是這個樣子,除非是像那種很商業的連鎖咖啡館。通常這樣比較獨立的咖啡館,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些人喜歡到這裡來,因為老板喜歡聊天,所以就會有很多常客在跟老板聊天;或是喜歡店裡的擺設及空間,到這裡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

還有一種情況我覺得很有趣,你有沒有發現台北各個區域的咖啡館都有專屬那個區域的特色?就好比東區的咖啡館大多充滿時尚風格;青田街、溫州街一帶的咖啡館人文色彩相對較濃;台師大就有許多個性化的咖啡館。我常去的貳月咖啡,位在青田街,每天幾乎都會有一位顧客固定上門來,他不久坐,只為喝一杯咖啡,喝完就走。原來這個人小時就住在咖啡館的對面,現在搬離了,他來到這裡喝咖啡,為的是看看成長的街道、老屋,為的是回憶他的年少時光,為的是感受當年家庭的歡樂,就如同我現在只要到5 Senses,就會想起我的大學時光。像西門町的蜂大、南美,有許多老人家,他們早上去喝杯咖啡看完報紙就走了,老闆店員也知道他喝什麼咖啡,鄰座的老人家也認識他,可是他們不講話,有時候報紙看完,還會拿給隔壁的人,這也許是一種老人家咖啡文化,我想對他們而言,這裡是他們年輕的家。咖啡館彷彿成為我們找尋逝去歲月的時光隧道。

這幾年咖啡館的興起,也讓更多人開始喜愛咖啡,而咖啡館的老闆也開始教育客人,如何喝咖啡,花式咖啡就是在奶或是泡中間去拉花,這是另外一種趣味,然後花式咖啡還是有在玩味道,他並沒有把咖啡味道都弄掉不見,像是有人是加地瓜,因為地瓜是甜的,那地瓜的甜跟那個糖,不一樣,他混合了以後再混合咖啡,就有不同的味道,或者是現在慢慢有人在玩茶加咖啡,類似這樣子,就是有別於義式克拉花和牛奶。

像我自己喝咖啡的重點就是在品嚐咖啡豆的變化。有些人會喝到酸的咖啡,酸是因為烘的效果,淺焙會比較酸,若要比較重就要烘的久,所以酸跟苦澀都是烘焙技術的問題,你想要喝怎樣的味道,就是選擇怎樣的烘培方式,每一種豆都有不同的特性,看烘焙師要給你怎麼樣的味道,譬如說他可能有一種咖啡豆有可可的味道,有時我聽不太懂他們方法啊,不過現在有些咖啡館老闆很喜歡玩這個東西。

此外,有些人會想著如何開發新口味,就好比以水果入味,如甘蔗,由於兩者的飲料密度不同,所以甘蔗會在下方,咖啡在上方,這只是噱頭欣賞,可是當你這樣混合,甘蔗加咖啡又有不同的味道,如同薑汁咖啡加一點點蔗糖,加一點點桂花,讓咖啡呈現不同的花香與果香。另一種玩法是混咖啡豆,用亞洲的豆加上非洲的豆,由於非洲的豆有果香味花香味,亞洲的咖啡豆土味比較重,兩個混起來會呈現出怎樣的風味;或者是現在慢慢有人在玩茶加咖啡,類似這樣子,就是有別於義式克拉花和牛奶。我相信各式各樣的玩法慢慢地會在台北咖啡館出現。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