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98    Home Cooking


別人家阿公阿嬤的拿手菜
一口嘗盡歲月故事的箇中滋味


┃ 食憶 Cherry ┃


Cherry  食憶創辦人。大學時期曾到餐廳打工,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才發覺自己熱愛聆聽他人的故事。畢業後在精品、時尚業工作,2017 與朋友隨意閒聊的念頭,如今已是累積了 20 幾位長輩大廚,每週準時開飯的私廚聚會,持續用料理傳遞人情和記憶。





我是獨生女,家裡只有我跟爸媽三個人同住,他們平日忙於工作,即便下廚也都是煮些簡單菜色,關於家庭料理的記憶,大多停留在童年的外公外婆家,每到清明、端午和大年初二,親戚們擠成一桌吃著外婆的拿手菜,獅子頭、紅燒滷肉、梅花肉炒蛋和醃香腸,她的好手藝將大家繫在一起,不過就如同大部分傳統家庭,團聚時彼此交談融洽緊密,內心深處卻是內斂而有所保留,這是我對臺灣家族、餐桌常有的想法。



創辦食憶的念頭很單純,許多人的爸媽或阿公阿嬤都非常會做菜,他們生長在物資較缺乏的年代,十個人有七八個都懂下廚,觀念裡吃飯就是一家人的事,即便職業婦女也是匆忙趕回家為家人料理。正好幾年前爸媽面臨退休,他們多少會擔憂以後生活該如何安排,身體狀況允許的長輩,還能做的事情更多了。我和夥伴們意外聊到,自家的菜色,再美味吃久了也膩,老人家的人生故事聽了已經倒背如流,然而別人沒嘗過也沒聽過。分享料理,或許會是讓世代交流變得自然容易的一種方式。



起初設定三位長輩大廚,特別規劃大一點的空間、多一點用餐座位,廚房也是開放式,無論是客人或大廚們都能自在互動。我從身邊熟識的朋友詢問,逐一到家中試菜,記得第一位是新竹的劉爺爺,90 多歲的他是跟著國民政府來臺的退伍飛官,擅長東北菜,爺爺重聽,幾乎都得透過兒女孫子說明,那趟也順道拜訪李奶奶,聽了不少故事。他們常說自己的菜端不上檯面,卻又默默期待人們誇好吃。漸漸匯集一群愛做菜、會做菜,個性外放愛聊天的長輩們。



實際走進廚房上工,才發覺溝通磨合的困難,每個人在自家都是掌鍋杓的老大,來這就得協調分配。我們依照長輩列出的招牌菜,搭配一份有前菜涼菜、湯品、主食和幾樣配菜的完整菜單,食材則是他們親自採買,平時習慣的菜攤肉販,才最能復刻正統的家鄉味。





與長輩相處的時光,肚子和心靈都被填得飽飽的。我嘗過陳媽的醉雞,吃一口為之驚艷,她用紅露酒浸泡,入口沒有一絲回苦味,還有彭阿姨的鹹蛋絲瓜燴油條,是湖北家常菜變化的創意料理,外面吃不到,也有人是為了懷念,像譚大哥的料理想表達對母親的思念,還有 Linda 吳阿姨的柿餅紅棗雞湯,雖是客家菜,在一般客家餐廳幾乎不曾見過,玲玲姐和陳媽都是嘉義人,不時聊起家鄉往事,還常相約逛市場。還有最活潑的吳大姊是自己衝進來報名,煮的都是上海大菜,當時她開了整整三大張菜單。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

Cover story 098    Home Cooking


Part 1 吃飯是一天最重要的事

浮誇講究是必須 享受專屬這頓飯的自在時光

設計太難人人滿意 但我的料理沒人會說不好吃

來自外婆的好手藝 用嗆辣鹹香承載滿滿心意

將愛人的喜好記在心上 料理好每一餐我就滿足


Part 2 走進長輩的廚房 吃隱藏版手路菜

別人家阿公阿嬤的拿手菜 一口嘗盡歲月故事的箇中滋味


SP 奴才們動起來! 貓狗料理輕鬆做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