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95 Pray, Eat. Life from Miaokou
站前保安宮群聚信念與美食
豐滿世代回憶的小吃
┃ 郭銘哲 ┃

郭銘哲(Roger) 正港高雄人,定居高雄。熱衷斜槓,有作家、自由文字攝影工作者、專題企劃師、品牌文案寫手、演講人、課程講師、帶路玩家等身分,目前手上有四個進行中的專欄,還有包含《雄好呷》和《大澳》在內的五本著作。
我愛吃。或者說,我對人的遷徙、人的文化、人的演變的興趣,是從食物開始一點一點擴散出來的。高雄在過去幾百年內都是座移民城市,移民,帶來了屬於他們的食物、他們的味覺、他們的記憶。透過吃把這些線索搜集起來,勾勒出一張高雄的美食輪廓,就是我一直在文字裡追索的目標。
讓我們從我的高中時代開始吧!每個有著在火車站前補習的年少回憶的高雄人,應該都看過 「舊大港保安宮」這間藏在「小佳人蛋包飯」對面巷子裡的可愛小廟。每次帶新朋友來廟裡走走時,一定會指著廟裡匾額上的「𩻸里礁鄉」, 告訴他們:「𩻸,是臺語鯉魚的意思(𩻸仔)。大港,就是從𩻸港的諧音漸漸演變來的。」每逢下午,小小巷子開始躁動起來,商販與貨車塞滿了不算寬的路面,廟口搖身一變成為市內最大、收羅來自中南部沿海地帶貝類海鮮的集散地。沖洗淘選文蛤時發出的,彷彿海浪敲擊礫 岸的聲音搭配上海產的氣味,這就是高雄的地中海,也是我青年時期重要的味道記憶。

若說舊保安宮一帶記錄了我高中的生活,那十全一路上的「新大港保安宮」就是我的國中時代。每天騎車上學,最常買的早餐是在大樹下的「大港飯糰」。當我左晃右晃鑽過高醫宿舍旁邊的小巷子來到山東街上,看著現在已經退休的頭家嬤,彼時在餐車旁行雲流水地捏製一顆顆飯糰,身材矮小的她站在小臺車的邊上,餐車上堆滿小山一樣高的鹹蛋。看她用單手剝開鹹蛋、再俐落把鹹蛋壓碎、塗抹在鋪開的米飯上,那職人的身手就是美味證明。清爽的辣酸菜辛度柔和,配上以瘦肉為主卻炒得毫不乾柴的私房肉燥。入口時,米飯溫度融化了鹹蛋黃的油脂,完全釋放了鹹蛋獨特的香氣,接著是肉燥的肉香與醬油香,最後是酸菜做個清爽 順口的收尾。一顆飯糰、一份蛋餅、一杯豆漿紅茶,這是最完美的大港飯糰套餐。


散步到鄰近的大連街,高雄人稱這叫「皮鞋街」,街角一隅,隱藏著一家賣古早味雞蛋酥餅的小餐車,車上貼著「唱臺語流行歌換雞蛋酥」的牌子。第一次來的朋友,花生口味是最好的推薦選擇;若是想吃鹹的,能讓人想到日式「咖哩麵包」的咖哩口味會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跟餐車比鄰的修鞋鋪子也是我常光顧的店家, 調整、填補、保養,從小到大受到許多照顧,這次經過遇到一位因為新鞋不合腳而上門光顧的太太,老師傅瞇起眼睛把鞋拿在手上掂了掂,沒幾秒的工夫就開始著手修改。幾十年鑽研的技藝全都濃縮在這短短幾秒裡了。

下午時分,若是沿著十全路走回新大港保安宮,遠遠就會看到廟埕裡升起的裊裊白煙。不知道的人可能會以為是廟裡鼎盛的香火,但老饕們都知道那是在炭火上翻滾著的一根根紅紅白白的香腸大腸。若是仔細觀察,烤臺旁一定會站著一手拿著香腸、一手從盆子裡叉大頭菜或是蒜頭的老客人。看他一手一口、瀟灑俐落,那就是這個廟口最經典的 icon。
┈┈┈┈┈┈┈┈┈┈┈┈┈┈┈┈┈┈┈┈┈┈┈
Cover story 095 Pray, Eat. Life from Miaokou
神在人在 廟口是所有故事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