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大叔生活手帖


逛傳統市場
需要毅力、超能力和勞動力


┃黃威融┃



喜歡做菜的人,幾乎都是喜歡逛市場的人,為了不同料理,還得到不同地方採買食材。自從大叔跟著喜愛下廚的鄰居女友過日子之後,逛市場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事。通常是一早出門,串連市場附近的美味早餐,展開行程(在不同傳統市場可以吃到哪些美食,這是另一篇專欄的題目了)

有一次她為了作滷肉,清晨六點就出門去蘆洲湧蓮寺旁的傳統市場,專程去買本地溫體黑豬的「ㄊㄚ ㄏㄧㄥ」(閩南語發音),這是豬前腿靠近肩膀附近的肉,肥瘦兼具,運動量夠,口感好,特別適合當作滷肉材料。

鄰居女友知道要買這塊肉,是跟她媽媽學習的傳統作法,滷肉的前一天直接打電話給相熟的豬肉攤老闆,預先保留,若是直接去攤子買,晚了常常就買不到了。大叔第一次吃到女友的滷肉,立刻想起小時候外婆的滷肉,醬汁濃郁,肉軟不柴,配飯無敵。後來大叔跟媽媽去她兒時成長的彰化老家附近,吃到的焢肉飯的豬肉,非常類似(彰化擁有非常多的隱藏版美食,那是另一篇專欄的題目了)

喜歡做菜的人熱愛自我挑戰,某次鄰居女友為了邀請長輩到家裡吃飯,規畫了幾道老派臺菜,其中一道是「涼拌蜇頭」。一般人常在宴席開場吃到涼拌海蜇皮,若要展現對客人的尊重和主人的豪氣,女友的媽媽選擇「海蜇頭」。

為了買這個食材,她得專程到迪化街區的歸綏街芳山行(專賣乾燥海鮮的專賣店),店門口從天而降吊掛著整排乾魷魚,這樣的店若不是跟著鄰居女友來,大叔絕對沒有膽量走進去。店鋪門口的走廊放著好幾個箱子,上面的貼紙分別寫著:蜇絲一斤 140 元,蜇皮一斤 240 元,蜇頭一斤 340 元,蜇頭放在箱內泡著水,老闆根據買家的需求分批取出。海蜇頭買回去處理很費事,必須用流動的清水浸泡八個小時,沖掉為了保鮮所加的鹽,然後清燙蜇頭,搭配蠔油、蒜蓉、XO 醬、醋、香油,長輩一吃紛紛說讚,覺得這根本是阿嬤時代才能吃到的滋味。

根據女友的說法,宴客前去傳統市場採買要靠「毅力、超能力、勞動力」,毅力指的是對食材的執著,某個週末她想作義式白酒海鮮料理,但是少了扁葉巴西利,立刻衝到臺北市民族東路濱江市場某攤各式生菜專賣店採買;超能力則是跟攤商聊天的能力,她從小被要求跟長輩要講閩南語,沒想到現在最受用的就是在市場跟老闆聊天,加上有做菜實戰體驗,來回對話都是具體的食材部位討論和料理技法交流,文青兮兮的話語徹底從缺;至於勞動力,因為到傳統市場可不是去寬敞走道可以推車的室內乾淨空間,你得在人潮洶湧的伯母阿嬤人群中,提著好多袋來自不同攤位的採購品項,在不影響食材完整的狀態下運送,這是大叔我唯一能貢獻的能力。

大叔最佩服愛逛傳統市場的人擁有的特殊直覺,他們就是能夠發現擁有特殊好食材的店鋪,例如鄰居女友到臺北市天母的士東市場,逛著逛著就跟一間海鮮專賣店的老伯,聊了好久,老伯從他小時候在高雄彌陀區長大、遠洋捕魚的歷程都詳細交代,他的冷凍章魚非常厲害⋯⋯能夠跟厲害的伙伴去傳統市場感受這些,是大叔驚喜的豐富收穫。●






黃威融 編輯人,寫作人,創意人。告別上段婚姻後,50 歲時認識新女友,以交往為前提,成為共同生活的鄰居。這幾年除了開編輯課,更想分享大叔跟鄰居女友的生活故事和人生體會。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