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93    Home is Where Heart is


過濾掉紛擾孤寂
安心與自在之地就是家


┃ 簡子鑫 ┃


簡子鑫  宜蘭人,攝影師,擅長捕捉人物情境。自認是個戀家的人,因為太過在意他人想法,常不自覺迎合或配合,認為家是唯一能讓自己自在放鬆的空間。從長達半年的旅程回來後,最近開始奉行極簡,把家中雜物清空,一步步讓生活貼近心中的樣子。





在家接案工作,時常會感到孤獨,一週除去工作上的聯繫,獨自面對著電腦修片剪片,出門就是為了買菜做飯,有時會覺得自己像是被困在孤島,但我依然是個戀家的人,不喜歡漂泊的感覺,對旅行有些抗拒,通常為了工作或是多年未見的朋友才會出遠門,相較於對未知冒險的興奮,我更嚮往穩定帶來的安心感。

我不常旅行,尤其頭幾天總會特別想回家,但同時也知道自己需要旅行,適當抽離習慣的環境才能看清自己擁有與想要的,重新整理自己。去年底,我來到人生最低潮,狀態糟糕到完全無心工作,身邊所有人事物都會將我拉進自溺的漩渦,我更少出門,但哪怕是空氣中的濕度都會對情緒產生影響,我急於逃離一切,決定出發前往德國柏林,給自己隔離修復的機會。



老實說,即便當地有熟人作伴,對於陌生環境仍會感到害怕,我嘗試在異地尋找生活的節奏,租下歐洲常見的短期出租,在城市裡短暫擁有了一方天地,每天自己做菜、看看書、到附近公園走走,晚上再找朋友一起聊天做飯,放空自己好好生活,日子比想像中過得更快。到國外我有個習慣,會刻意不調整手錶時差,提醒自己過去的存在,也是一種依戀,剛到柏林時我仍舊看著臺灣時間,但到了某個時刻不自覺就調了過來。

我不像以前那般想家,才發現「想家」,不一定是特定的空間回憶,更多的是想念那種自在安心的狀態。趕在四月春季開始前去了一趟冰島,第一次真正踏上一個人的旅程,在最糟的狀態下走進自然,看著遠山、大海、茫茫白雪,再沉重的心事擺在大自然面前都顯得輕盈,讓我能更清楚地面對自己。曾經我只喜歡拍人,這段重拾自己的時間,相機裡開始多了許多風景。



旅程後半,我去走了朝聖者之路(Camino de Santiago),給自己更長時間獨處的機會,回到自我存在的狀態。一開始每天都走得很累,到庇護所早已累癱,但有位中年男子總能跟上我的腳步,這是他第三次走朝聖者之路,第一次只花 21 天,每天走將近 12 小時,很多人問他怎麼做到,他說:「我只是享受在路上的過程而已。」隔天,我們一起走了 40 公里,突破之前的最高紀錄,之後我學習他的方法,充分休息、享受過程,16 天走了 650 公里,最後一百公里因為人潮而選擇跳過,但若真的享受路上過程,終點就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記得某天晚上到達庇護所,那是間很原始的房子,髒亂得有點像廢墟,雞貓羊都在屋外走來走去,屋主自然熱情地接待,那瞬間有種回到家的感覺,這是種很神奇的感受,雖然只有不到一天的相處,以後也不太可能再相遇,卻能讓遠行的異鄉人感到全然的放心安全,心中滿溢著溫暖。

希望有天自己也能成為給予的人。當眼前只有一條路,要做的事就是吃飯睡覺和走路,思考很多也能什麼都不想,生活可以很簡單,對未來也有了更多想像和期待,只有一個人卻不會感到孤獨。遠離家鄉、抽離工作,跟隨時間心情慢慢平靜。原本預計一年的旅程,卻提早回來了,不是受不住寂寞或思念,而是更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對我來說,家就是一種心安的存在,不局限於何處,可以在柏林也可以在臺北、宜蘭,只要是屬於自己的地方。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

Cover story 093    Home is Where Heart is


Part 1 世界這麼大 我總是在路上

生命能在一瞬之間逝去 回到家時就要好好賴著

家不是一個空間一個模樣 而是收納愛人與自我

家鄉塑造現在自己 從此能用音樂去跨越遠方

像候鳥飛遍世界 繞了一圈終於懂得家的定義

過濾掉紛擾孤寂 安心與自在之地就是家


SP 再怎麼不想家 也還是忘不了這個味道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