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之否定



創意現場  ✷  彭星凱



十月底甫結束的「否定之否定」展,是學學設計工作營第二期結業成果發表(註1)。我很難、也不打算為這個展寫下某種分類的定義,以避免讓它變得不夠危險。他們攀走在設計與藝術行為已被畫限的鋼索,包裝於社會氛圍與文化的現況之下,在混亂中以一個命題連結,構成了可能的推測。渾渾沌沌裡我斷續地想到「熵」,一個計算失序現象的資訊理論名詞,信息量愈大,則不確定性愈高(註2)

延續「釐清事物本質、自我探索與承認、以個體象限推導社會系統」課程目標,這次成果較上一期能看到更理想的啟發均值性。若不以天分為理由,我想主因在兩個關鍵的嘗試:

一是建立感知藝術多維性的場域。從每 20 秒手繪一張速寫、與表演藝術家貼身地觀看與被觀看、到 club 結合 DJ 音樂操作動態影像等,自多位講師的經驗拆解創作者(他人與自己)消化訊息的「黑箱」── 是什麼造成不同創作者對相同素材平行的轉譯、決定了我們「觀察、分析、取樣、詮釋」的過程?

二是要求學員在課外以每兩週一本的進度依序讀完書單(註3)。隨著閱讀與課程並行,學員漸漸揚起鮮明的批判性。不僅是字句上的語言,還有對經驗的詰問,也因而對授課內容有更形而上的理解,發展出屬於自己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方法,並超越講師們所能提供的技術框架。



註1 :第一期課程總結收錄於《小日子》080 期〈反詮釋〉。

註2:陳瀚凱、管倖生《以信息熵理論探討視覺特徵信息對審美性與注目性之影響》。

註3: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麥田出版)、大衛.克羅《看得見的符號》(麥浩斯)、彭星凱《設計.Design.デザイン》(啟明出版)、羅蘭.巴特《符號帝國》(麥田出版)、卡蘿琳.羅伯茲《改變這世界,平面設計大師力》(原點出版)、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中信出版社)。



XUEXUE Graphic 設計工作營Ⅱ.授課概要序及講師:平面設計導論(彭星凱)、Typography with eyes and hands(張軒豪、彭星凱)、抽象素描(劉悅德)、設計策略(黃家賢)、Graphic(YAODE)、色彩學再入門(葉忠宜)、行為感知(賴舒勤)、音樂圖像(錢臻皇、YEN)、當代攝影觀看(陳依秋)、藝術性於平面設計實踐(劉悅德、彭星凱)。


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辯證法提出的三種基本規律之一,認為事物發展必定經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週期:「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連著一個過程的,過程的更替要通過否定來實現。⋯⋯ 否定不是『拋棄』,而是『揚棄』,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礎上再發展,是集中了前兩個階段的積極成果後的更加完善。」(註4)

身心極端疲憊的展覽前一週,看到學生作品一個個形成更純粹、完滿、誠實面對內在的模樣,在驚豔和欣慰之餘,要如何規劃一個足夠回應他們思辨路徑、形式與精神的展覽這件事,讓我感到比執行設計工作還要強烈的焦慮。

躺在床上我想著剛吃完被拆平丟進資源回收桶的 Pocky 包裝盒。那個工業生產的模型、平面設計服務的象徵、將受眾視為單一敘事,不禁誘發了種種怪異的念頭:人們能意識當下選擇被建立在有限的選項、意識到自由被制度所捏造嗎?能在普遍認識制度結構的前提下選擇、並尊重彼此的現實嗎?又,現實是絕對的嗎?(註5)



註4:摘自 Wiki〈唯物辯證法〉。

註5:這裡的現實,指的是當下環境構成的客觀現實,以及受到個人世界觀影響、從自身經驗整理並認知的主觀現實兩者。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