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92    Depresso Expresso


用心酸微笑去原諒了
才開始懂了心痛的意義


┃ 馬翊航 ┃


「 雨下的太急 像一場公路電影 
從城市人群 到港口風景 快讓我昏迷
讓我擁有你 像歲月擁有每一張日曆
潮濕的記憶 都被困在
 台北下的雨 」

——〈台北下的雨〉鄭興


馬翊航  作家,池上人,著有詩集作品《細軟》。自認極具表演欲,總把情緒堆得飽滿戲劇化,時而爽朗大笑,時而陷入思考。易感愛哭,自嘲整理情感的能力大過於整理房間。最近迷上臺語歌和舞曲,梁文音〈最幸福的事〉是至今每看必哭的「最討厭」MV。





仔細回想,大概是大學那次失戀,讓我明白傷心情歌裡寫的都是真的。當時交往三年的另一半,和我最好的朋友在一起了,看著兩人的簡訊對話,第一次知道什麼是氣到渾身發抖,被蒙在鼓裡的感覺既憤怒又羞愧,以前談感情總讓場面鬧得很戲劇化,我把手機一摔,分手了。初次告別這麼深刻的一段關係,我憔悴到剩 40 幾公斤,也開始把情歌翻出來,想讓情緒隨著旋律往前,或往別的地方移動。

還記得場景是臺大側門那條大道,我戴著耳機聽到孫燕姿的〈開始懂了〉,歌詞說「原來人會變得溫柔 是透徹地懂了」,哭了幾個禮拜,突然出現這首歌,它告訴我除了難受,或許該試著原諒和理解,走著走著思緒逐漸被洗滌,暫時為自己騰出一個不被恨意和憤怒占據的空間,想通之後我告訴自己沒事了,哭也是很累的。



高中在花蓮念書,大學上臺北,搭火車在城市間移動,陪伴我的是 CD 隨身聽,通勤時人們各自疏離,聲音和感知反而更容易迴盪,有時候聽著就流下眼淚。那是沒有電腦手機的年代,思考該帶哪一張專輯出門,像是一場慎重的儀式。有張清芳、瑪麗亞凱莉,後期是徐懷鈺和阿妹,我常說形塑自己感情觀的倒不是文學作品,而是作詞家林夕。以前寧願省下伙食費,三不五時也要到學校附近唱片行晃晃。



走過那些年少輕狂,慶幸已經少有劇烈的心痛,更多的是觸動。我很喜歡黃乙玲的〈台北 Sayonara〉,有句「不願打醒夢中的台北市 對阮故鄉看過來有卡美」。兩年前我從博士班畢業,不得不向待了快 20 年的臺北告別,從 18 歲到摸索成熟,生命中重要的情感變化都在這座城市,我卻該離開了,心中滿是不捨。最近還有一首宇多田光的〈道〉,講的是人生路途上即使疲憊仍要進行下去,是屬於大人的無可奈何,歌詞和旋律都令人動容。

我的回憶裡時常混雜著聽覺,那些歌曲捕捉不同階段與自己的生命歷程,就像重新整理記憶。臺東老家有臺音響,父親習慣在洗澡後放惠妮休士頓的〈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輕快節奏讓空間瞬間雀躍了起來,即使相隔一層樓的房間裡仍舊清晰。還有母親教會我的第一首流行歌〈愛情的騙子我問你〉,長大後才了解她唱的是和父親的裂痕。那些畫面被收進歌裡,當前奏再次響起,都能將我拉回過去。





挑選歌曲是主動讓心情留下形狀,多了聲音場景,它被記住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我手機裡存有失戀、度假、聚會小酌專用的歌單,好好認識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必要的時候作自己的 DJ,找到不同形式和載體,尋找感情可能的樣子,也許還會透過創作,把那些顆粒狀、無法磨平的東西寫下,這些都是我收納情緒的方式。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

Cover story 092    Depresso Expresso


傷心歌單

經歷這個你 活成這個我 心疼藏在音樂裡過去的自己

用心酸微笑去原諒了 才開始懂了心痛的意義

走過度秒如年難捱的離騷 記得還是要倔強不悔地活著

在我心上用力的開一槍 傷心迷霧使生命立體

默默聆聽那黑夜 歌單陪著穿越迷惘與不安


SP 人生中的BGM:當狀況來臨 背景音樂是⋯⋯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