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89 About Those Women We Met
玩是一件嚴肅的事
媽媽們的遊戲場革命
┃ 林亞玫 ┃

林亞玫 還我特色公園聯盟的創始人之一,真實身分是女兒夏夏的媽媽。成為全職媽媽前是專精財務的職業婦女,因有感政府規劃公園遊戲場未考量兒童使用者想法,與其他媽媽組成聯盟,在臺灣推動遊戲場改造運動。
三年前,我像是沒有名字的人,政府稱我們「那群家庭主婦」或「愛生氣的媽媽們」。為了家庭離開職場,但換上母職後,媽媽在社會中被集體除名,社會氛圍如枷鎖箝制,讓我們的聲音幾乎消失在空氣中。
我是新竹人,婚後移居臺北,生下了女兒夏夏,面臨所有職業婦女都會遇到的選擇題,因為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成了全職媽媽。育兒時最常去公園,那段時間看到太多公園的遊戲設施被拆除,換上樣板罐頭遊具,從大安森林公園、關渡公園,直到家裡附近的磨石子溜滑梯也難逃拆除命運,我才驚覺,政府正在剝奪孩子們最基本「玩」的權利。

我與一群媽媽們四處申訴、求助無果,雖然在育兒初期經歷過自我懷疑的低潮,但在那一瞬間才赫然發現原來作為一位全職母親,走出家門後就失去了話語權,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在這時成立,它除了是一場關於孩子的社會運動,也是一次又一次關乎全職媽媽的社會實驗。
初期我們就在公園裡宣傳理念,廣納志同道合的家長加入,後期更走出臺北,到各地推廣兒童「玩的權利」。過程滿艱難的,白天陪伴小孩,生活以家庭為重心,等到孩子睡著後才偷溜出房間研究法條、開讀書會討論;我們也四處拜會兒童心理學與幼教專家,共同研擬最適合孩子的遊玩方案。沒有政黨金錢奧援,也沒有得以抗爭的青春肉體,我與其他媽媽只能一直說,一直說,說到大家發現,我們是來真的。

那理想中的公園會是什麼樣子呢?一開始只想要回孩子們的磨石子溜滑梯,投入之後更認為,一個完美的遊戲場不該被遊具框架,也不是只在公園裡,是整座城市裡與玩心有更多相遇的可能。玩對我來說不只是遊戲,它能讓身心達到健康的平衡,在少子化的社會中,也是孩子的社交媒介。
我小時候跟鄰居揪一揪就在巷子裡打羽球、跳格子,然而在我們長大後的都市,每一項幾乎都是為了成人而生,踏出遊戲區便沒有孩子發揮的餘地。有次在公園聽到小孩說:「我不知道要怎麼玩。」內心震撼不已,當孩子需要大人給他規則才懂得玩,代表在生活中已經限制了孩童的想像力,未來他們若失去冒險的勇氣與動力,我們這些大人都要負上點責任。
┈┈┈┈┈┈┈┈┈┈┈┈┈┈┈┈┈┈┈┈┈┈┈
Cover story 089 About Those Women We Met
Part 1 她的名字 她的故事
► SP 她們的童年 她們的少女時代 她們的羅曼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