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63     Life by the Sea


面向海的實驗平臺
低頭採集創作靈感


┃ Laboratory 實驗平臺 ┃





Heidi Yip 香港出生的加拿大籍藝術家。在紐約工作多年後,第一次來到臺東,便深深愛上東海岸的純粹與原始,與漂流木創作藝術家 Lafin Sawmah 相遇後,在臺東八嗡嗡海岸成立 Laboratory 實驗平臺,用海景、咖啡、藝術,將人、土地與生活連接在一起。




坐在面向大海的露臺,聽著海浪的輕柔起伏, 我燃起一束南美藥草,用薰香舒緩情緒,雙手慢慢捏陶,是靜心也是創作。臺東八嗡嗡海岸旁,這間遺世獨立的海邊小屋裡,是我和我先生一手打造的藝術空間。

十多年前我拖著一個行李箱從紐約來到臺東, 以為是旅程的短暫停駐,沒想到臺東卻把我留了下來。





紐約工作壓力大,失序的生活讓當時的我迫切需要一個出口,剛好朋友要到都蘭拍電影,順道帶著我散心,一踏上東海岸的土地,我便深深愛上這裡的原始純淨和順應自然的生活,反觀住在紐約的我,卻是用金錢堆砌生活品質, 心裡有說不出的震撼。

心想著,不如試著在這裡創作吧,看看會不會有新的靈感激發。雖然很喜歡都蘭,但一個異鄉人,在陌生的環境難免有種被遺忘的孤獨感。幾番考量下,決定先搬到臺北朋友的居所,一邊辦展覽一邊創作,也到過花蓮駐村, 和港口部落的耆老們學編織、學生活。

八年前認識了 Lafin,那時在臺北工作的他也想回到家鄉尋根,找尋自我,於是跟著他,我又回到了臺東,但這次不再感到孤獨,反而是種歸屬。



我們的第一個家,是東河一棟老兵住過的舊瓦房,雖然簡陋,但附近有一條很美的溪,是我最喜歡散步的地方。後來河川整治,溪流生態被破壞,加上颱風把原本在住家附近的工作室吹垮,失落的我們離開曾經最愛的景色,搬回到 Lafin 的阿美族部落就此定居下來。

單純創作,無法餵飽自己,需要一個空間展售作品,也與更多人交流分享。於是我們試著在都蘭糖廠的舊倉庫裡駐點展覽,但隨著觀光客越來越多,周遭環境也變得商業、嘈雜,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後來從友人口中得知,八嗡嗡海岸旁有這麼一處空屋,便決定將藝術空間遷到這裡。

這間原本是海鮮餐廳的小屋,走到海邊只要三分鐘,和海十分親近,正好是最理想的創作環境。接手後,除了將室內改造為更適合展覽的藝文空間,也在向海的一面,搭了座茅草屋頂的露天平臺,時時刻刻都能舒服地凝望大海。

平日我和 Lafin 會在這裡創作,嗅聞著海洋的氣息,到了週末則開放成為觀賞與交流的場地,客人可以喝著咖啡享受海景。有時朋友來訪,就帶著他們在露臺烹飪烤肉,或到下面的海灘露營游泳,抓海膽,生活和創作,全都與海連結在一起。曾經也想過這裡太偏僻,不太確定能否堅持下去。後來卻發現,最遙遠的距離反而能幫我們找到真正喜歡的客人,不像之前在都蘭糖廠總會有人問我,這裡有沒有賣冰。





海邊生活不如城市便利,到市區一趟,開車得花上一個鐘頭,物質慾望也因此少了許多。因為偏遠,不易請到水電師傅,如果電燈壞了,只好自己拿著工具修;想要吃手工麵包,也乾脆自己揉麵團學著做,慢慢讓生活回歸簡樸,一切好像也沒那麼難,反而因此學會了許多技能。

生活更貼近自然,也讓我和 Lafin 重新認識這片土地。山上的芒草,植物的果實,海邊的貝殼,都是豐富的自然素材,在俯身採集的同時,我的創作也重新找回生命最純粹的狀態。而 Lafin 也重拾起自己的文化,跟著族人上山打獵,下海捕魚,找回真正的自己。

從事藝術創作多年,走過世界各地,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旅人,來到臺東,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覺。我常跟朋友說,臺東最美的地方就是路很難走到的地方;在這裡,我可以花一個下午到海邊採集、放空,或只是靜下心。看著海,感受生命被自然喚醒,現在的生活,可以說是最滿足而單純的時刻。●





 游姿穎
 韓承燁









┈┈┈┈┈┈┈┈┈┈┈┈┈┈┈┈┈┈┈┈┈┈┈

Cover story 063     Life by the Sea


Part 1 海邊的放鬆時刻


Part 2 海邊的任性主人

住在廟口看海浪 用音樂譜寫漁村日常

面向海的實驗平臺 低頭採集創作靈感

在離海邊五分鐘的地方 開一家小店體會生活滋味

跑到蘭嶼開冰店 學習誠實做自己


► SP 來到海邊 我還想去這些地方

隱身在餐廳裡的復古選物店

山林裡透心涼的戲水祕境

舊省道上的廢棄公車站

「不能說」的電影場景

迷路也要拜訪的咖啡店

用寶特瓶做的神祕景點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