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63 Life by the Sea
在離海邊五分鐘的地方
開一家小店體會生活滋味
┃ 對味生活 ┃

Wade 「對味生活」主理人,喜歡空間陳設與美的事物。30 歲搬到三芝與石門交界,開了一家有咖啡、烘焙,老物交流的空間,與太太、大兒子及剛出生的小兒子,過著海邊鄉間生活。
Wade,是我畢業離開學校後給自己取的名字,我喜歡它簡短的發音與字義,意思是海神的兒子。
我其實不曾刻意尋求海邊的生活。年輕時,待過彩妝公司,在藝廊賣過畫,真正在體制內工作的時間不長,大部分都在摸索,做些喜歡的事情。30 歲那年,我和太太從北投搬到三芝的鄉間小社區;這裡並不直接面對海,一排依著山壁斜上去的階梯屋,透過幽僻的山徑,與海有著五分鐘的距離。
當時我剛結束進口成衣生意,常到三芝找漂流木創作的好友,正處於一種休息的狀態。一個相對寬敞的空間,一段給自己的時間,慢慢思索人生的方向;回想起來,海邊安靜隱密的環 境,很呼應著我當時的心境。

靠近海邊的生活,很貼近大自然,夏天晝長夜短,總是醒得特別早,作息順應著季節與天光,最直接的感覺是來自於身體的改變。以前我有嚴重的鼻子過敏,聞不到食物的香氣,當一個器官不那麼靈敏時,就會更依賴另一個器官,吃東西完全仰賴味覺。
但漸漸地長期塞住的鼻子打開,恢復了嗅覺, 像進入一個新的世界。當對食物的敏銳度越高,三餐會盡量自己煮,減少外食,降低開銷,但生活品質反而更好,這是海邊鄉居生活,很讓人喜悅的地方。
因此對我來說不是計畫,是順勢而為;在搬來三芝的第六年,我和太太開了一家店。客人總是好奇怎會把店開在如此隱蔽的地方?出發點極其簡單,我既然選擇在這裡生活,不可能違背心意,去城市上班。太太愛做烘焙,我喜歡手沖咖啡,加上持續著整理空間、蒐集老物件的興趣,一切慢慢醞釀,開店,成了一種平衡現實與理想的生活方式。

每一天的生活總是從準備餐點開始。早上起來先做小孩的早點,送他上學後,我和太太會共享一天之中,最為豐盛的一餐。吃著手工麵包、鬆餅,將烤麥片、果乾、堅果加進牛奶,兩人喝著咖啡,一邊討論這個星期要出些什麼餐點。因為店裡頭自製餐點比例極高,準備工作不輕鬆,吃完早餐各就其位,太太開始揉麵團,製作麵包、甜點、果醬、優格,我則負責濃湯、抹醬、青醬類,同時選購食材,或外出採買新鮮蔬果,展開一天的工作。
去海邊的時間,多半在日照不那麼強烈的下午,牽著腳踏車到麟山鼻濱海木棧步道騎一圈,途中停下來看看海,附著在礁岩的綠礁藻,有時讓整片海都接近綠色。夏天的夕陽特別美,傍晚五點半左右,可以看到大大的太陽,從海平面慢慢下降,瞬間又掉入海裡。有些來喝咖啡的老客人,都喜歡看完落日,帶著美麗的心情回去。
比較少人知道的是,晚上有不少螢火蟲,閃爍在濱海木棧道旁,有時會帶著孩子邊騎車邊追逐。從生活環境中所認識的大自然,是一種沒有距離的學習。每當孩子想拿相機拍照,我總是請他直接把眼睛當成相機,把畫面記在心裡,這會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海給我很寧靜的感覺,我是一個需要長時間跟自我相處的人,13 年的海邊生活,可以說接納了這樣的我,去順應環境與人世的變化。最近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太太回娘家做月子,小店休息一個月,我也得到難得的長假。將手邊的老物件做了大清理,嘗試辦老物市集,一邊思考或許將店轉型為烘焙店或甜點店,專注做好一件事。
如果有人問我海邊的生活究竟如何?就像我在幫空間取名字時,想了很久,直到看到「對位」兩個字,才有了靈感。我想一定有人跟我一樣,即使出了社會,對未來還是沒有想法,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長期用心琢磨的工作,希望把自己放在一個對的位子,找到一種對的味道。尋覓的過程,用心感受食物的味道,環境的味道,與生活的味道,綜合來說,或許正是我目前為止體會的人生味道。●
文 駱亭伶
攝 簡子鑫
┈┈┈┈┈┈┈┈┈┈┈┈┈┈┈┈┈┈┈┈┈┈┈
Cover story 063 Life by the Sea
Part 2 海邊的任性主人
► SP 來到海邊 我還想去這些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