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23 Daily Life in Nippon
住在地圖上不存在
隱藏版的區域
┃ 張維中┃
張維中 台北人。2008年起移居日本,現於東京任職傳媒業。除持續文學創作外,同時擔任日台文化交流角色。最新作品為遊記《日本・一日遠方》、散文《夢中見》。
「東京、神樂坂。充滿坡道的地方。在黎明破曉之際,是我的最愛。」
在日劇《拜啟,父上樣》當中,腳本家倉本聰如此破題寫道。二宮和也的旁白娓娓道來,畫面裡浮現起伏的坡道和羊腸小徑的石板路。穿梭入內,林立著風情繚繞的日本料理店、和菓子屋、日式老宅的錢湯(大眾澡堂),同時卻又混雜著許多潮流的法義小館。新舊交疊,和洋雜處,對比的美感與成熟的韻味,是一座飄散著大人味的飲食小鎮。
神樂坂的清晨,總會看見日本料理店的工作人員,開始將從築地市場批發回來的魚獲搬入店裡。不遠處的飯田橋是辦公重鎮,中午時分這裡便會聚集起用餐的上班族。晚上昂貴的日本料理,中午只要三分之一的價錢就能吃到。午後的神樂坂是下午茶的天堂。這一帶因地緣關係,住了不少法義人士,咖啡甜點文化自然百花齊放。傍晚以後,華燈初上,杯觥交錯之間,神樂坂風情也正式散放。
這是《拜啟,父上樣》開場時的神樂坂風貌,也是許多東京人認識這個地方的第一印象。我在六年前因為這齣日劇認識了神樂坂,這些年來,從喜歡來這裡散步吃飯,最後在因緣際會之下搬到了附近。
所謂的附近,就是不遠不近地依偎著神樂坂邊界,從赤城神社後方一條石坡道拾階而下,通往一處溢滿生活感的住宅區,是我在他鄉生活的家。嚴格說起來,這地方是介於神樂坂和早稻田大學之間的江戶川橋。最近聽住在這裡的居民說,由於此地是江戶川橋地區最靠近神樂坂的地方,因此大家替這一帶取了個暱稱叫做「裏神樂」(うらかぐら)。
「裏」就是藏於背面的意思。日本人向來對隱藏版的東西特別著迷。「裏神樂」這名詞一出,彷彿像是「裏原宿」一樣,立刻因其神祕感而有所加分了。
從我家走向神樂坂的沿路,都可被視為「裏神樂」區域。因為神樂坂空間飽和或店租昂貴的關係,逐漸有許多獨立經營的趣味小店開始往這一帶開設。不那麼常出現在情報雜誌上的店鋪,是許多城市發現者的口袋珍藏。小巷弄裡,從傳統麵包店、咖啡館、糕餅舖、小藝廊、生活雜貨屋⋯⋯等等,很多趣味的店家要是沒人指點的話,恐怕在外頭的大路怎麼繞也永遠不會發現。

「裏神樂」不存在地圖和導遊書上,只流傳在這一帶居民的口中,故確切的界限也隨心所欲。我姑且就以我居住的大樓下,一條飄散著些許下町風情的「地藏通商店街」作為終點。
日本人善於思考和精準的性格,在這條小小的商店街裡就能明白。並沒有誰主導規劃,但商店街裡開店的人都思考過居民的需求是什麼。短短的一條小街,從超市、便當店、麵包店、和洋菓子店、藥房、診所、書店、美容院、洗衣店、電器行,甚至照片沖洗店一應俱全。店家各取所需,也滿足了居民的生活機能。
地藏通上不比神樂坂,這裡沒有昂貴的店家,沿途盡是樸實的小店。這些商店基本上就是他們的家,因此生活感的味道更濃郁些,和居民的互動性也更為緊密。路上的老人特別多,但店家的經營者卻多半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人。

前些日子我在下班日落時分,沿著這條小路回家時,心底忽然升起一種世界真的和平的錯覺。也許是因為從他們的臉上,我看見歲月的遞嬗,有種和平轉移的美好。搬來神樂坂「界偎」的裏神樂一帶,晃眼就過了三個季節。界偎,我喜歡這個日文用詞,換成中文來說就是周圍或邊界之意。
字面上看來,有一種明明處在保持距離的邊界,卻又依偎著的親密感覺。想要靠近時就能接近,想要遠望時亦能堅守旁觀,足以微妙地調和著遠近親疏。我喜歡這樣的切換模式。外面的世界和不和平我無能為力,那些與我相干的人們就是我所有的世界。我在這裡繼續切換著自己,好讓我的世界和平下去。
文、攝 張維中
▌Tips
位置|東京神樂坂至江戶川橋地藏通商店街
交通|地下鐵東西線神樂坂站、有樂町線江戶川橋站
資訊|www.kagurazak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