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最洋味的宅區巷弄間 吃最常民的臺灣食物

這裡是臺北幾所外僑學校的所在地,附近擁有不少外國料理餐廳,常給人比較洋派的錯覺。天母在日治時期就建有神社和溫泉,戰後至今長年都是住宅區,附近有體育學院和文化大學,需要餵養的外食人口不少,尤其這裡的外國僑民很接地氣,喜歡吃臺灣常民食物,巷弄裡其實藏有許多小店,都是在地居民熱愛、百吃不膩的民生小吃。

周蘇宗|豪放裡內斂文人詩心 以臺語詩書寫世間萬物人生百態

說到臺語詩,其實許多人對臺語文的說法與寫法各有定見和看法,但周蘇宗不拘泥於傳統,他認為語言是活的,會持續成長與變化,他受邀去演講,用臺語朗誦《小王子》與《百年孤寂》,他不斷閱讀也熱愛看電影,他讓自己保持敞開與好奇,他從這始終在改變而混亂的世界汲取靈思,創造出讓人能穩定自身安放自我的詩作。

馬世芳|你想和十萬張CD住在一起嗎?

環顧滿牆滿地一輩子聽不完讀不完的CD、唱片和書本,不禁心裡有愧。接下來的人生,實在不能不以「減法」思考了。要想的不再是「我還要擁有什麼」,而是「我應該留下什麼」:不在答案裡的,便都可以捨去。

成功海銀行|不存錢只存故事的海味銀行 用料理帶你提領漁港小鎮的記憶

為了持續保存漁業文化帶來的豐富故事,「成功海銀行」深入在地,將過往的精神指標「臺灣土地銀行」整理重建,創造出一處擁有群眾共感的敘事場所,可以多面向地化身為餐食空間、體驗教室、策展場域,同時保留銀行儲蓄提領的概念,成為成功漁港小鎮的故事銀行。

BenQ|插畫家 許匡匡|在舒適的光裡 畫出心裡的理想模樣

過去多以平面插畫為主的插畫家許匡匡,近年開始嘗試立體陶作以及鉤織等全新的創作媒材,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戰中,她彷彿就此儲備了用不完的勇氣與能量,全心傾注於作品裡。在創作的探索路上,BenQ 的 WiT護眼閱讀檯燈,也像是默默在一旁陪伴她創作之路的關鍵夥伴,滿足她不同情境的燈光需求,讓工作室總是能提供一樣舒適的照明,讓她安心創作。

黃比德|和孩子共享 讓生活裡的變動成為陳列的風景

譬如我喜歡讓小荻多接觸不同材質的器皿,吃飯的陶器、喝水的玻璃杯,在觸摸裡培養對質感的敏銳度;也慶幸自己是個喜愛且欣賞玩具的大人,能夠和小荻共享,於是家中的玩具能夠順理成章地成為陳列的風景,成為視線所及的童趣。

李問孝|用物件堆疊出一個 懂得陪伴的房間

慢慢添、慢慢加,用喜愛的物件堆疊出家的模樣。於我而言要對一個空間產生歸屬,必須是空間裡能有與自己頻率相通的東西,住進公寓的這幾年,我和玩具們就像陪伴左右的朋友、互相扶持。即便明白自己總有一天會搬離這裡,但美好的回憶仍會常存於心。

匯聚對咖啡和繪本的熱情 成就織襪小鎮的迷人風景

時間、山河、大海都在南澳變慢。阿筑把她認為看漫畫最舒適的模檬都在溜溜實現,讓每個客人都能不被打擾,沈浸在漫書裡,還有貓咪們作伴。剛剛好的寧靜譏心靈暫歇,待著就不想離去。

周倩如|為茫茫書海建立秩序 是我的幸運也是幸福

身為國家圖書館館員最重要的是能透過自身整合與判斷技巧,精準回應每一位讀者的需求,提供最適合的書籍,反之,可以藉由這項工作接觸到不同的專業,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知識的成長,因此,我感到十分幸運和幸福。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