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好吃到開心就是標準
重新定義臺灣家常菜


 廣子  林家賢
特別感謝 三采文化、貓下去敦北俱樂部



┃陳陸寬×王嘉平┃



在家吃飯,說來平凡,卻深刻代表著家人愛吃的、吃得開心的料理,家人的口味和習慣隨時改變著家常菜的定義。

小日子邀請到「Solo Pasta」的主廚王嘉平與「貓下去敦北俱樂部」的創辦人陳陸寬,一位是道地義大利家常菜的專家,形容家常菜的每一口都是歷史文化,每一盤都是風土民情;一位是臺北家常菜的先驅,他在《薯條與油封大蒜》一書中說到:「家常的菜,或許是,關於一種用食物才有辦法傳遞的愛。」


陳陸寬 餐飲人、創意人,非典型餐廳開創者。「貓下去敦北俱樂部」創辦人,被視為台北最具代表性的原創餐廳之一。著有《薯條與油封大蒜:餐酒館教父陳陸寬的「貓下去」新台北家常菜哲學》。 

王嘉平 「Solo Pasta」主廚,地點位在臺北東區,受到義大利官方組織「Ospitalità Italiana」認證,是全臺唯一得到其認可的臺籍主廚,被譽為「全臺最懂義大利菜」的男人。 




= 小日子 / 寬 = 陳陸寬 /平 = 王嘉平



日:兩位是怎麼認識的呢?

寬:沒有人不認識王嘉平,但是他不太會認識到我。

平:我有去你的店耶!你還跟我打招呼。

寬:某一天他被朋友拉去我之前徐州路的店,因為他的輩分太高了,我當然會打招呼。我知道嘉平有個習慣,他不太常出來吃西餐,在外面他喜歡吃中式料理。

平:真的!但我記得我是一個人去,一進去阿寬就有招待我清湯,但清湯不是每個人都有招待嗎?(大笑)

寬:所以我後來開貓下去,我知道這不是他的美食口袋名單之一,但他的一批美食圈朋友,都是我十幾年來的常客,最近嘉平就發現貓下去蠻好的,第一是這裡年輕人很多, 第二是我們開始有很多中式料理的元素穿插在菜單裡面,第三個是酒好喝,嘉平在這裡都喝很醉,是他自己太開心喝太多喔!

我非常感激這些前輩,都願意來我的店裡,跟我變成很像朋友的關係,表示我餐廳好像做得還可以吧!

日:寬哥有到嘉平主廚的餐廳用過餐嗎?

寬:當然啊!我很喜歡 Solo Trattoria 的餐點,那間主要是做 Pizza 的店。

有一年是之前徐州路的店要改裝,我正在找廠商,從業界打聽到嘉平餐廳的廚房器材很厲害,我就跑去他的餐廳吃飯,其實是想要看廚房,之後我就跟著他用同一家廠牌用了13年,嘉平會用的廚具果然厲害,他的標準不用質疑。

平:我也很喜歡 Solo Trattoria ,很多有去過的人都說很喜歡。

寬:我覺得嘉平有一個很厲害的地方:他代表著我再上一個世代的廚師精髓,料理就是務必要做到「道地」,我覺得那個年代,還沒有人在談做菜的創意跟創造力,但嘉平做的義大利料理,比真正的義大利人做的還好吃,他自己也這樣講。

平:如果跟一百個義大利人比的話,以水準來說,大概前五名啦,但其實我從來沒有特別想去跟任何人比較,也不介意現在有誰跟著在後面做,有做得不錯的人,我都覺得太棒了,比較真的太沒意思了。

寬:做菜是你生活娛樂的一部分。

平:沒錯,我覺得每個廚師,都是做他覺得最好吃的東西,這個好吃根據他的經驗值,可能是從小被外省爸媽影響、在眷村養成的口味,或是曾經有留學過、交往過外國女友。

我的好吃是來自於我在義大利的飲食經驗,我每年都會到義大利兩、三次,我會去吃的一定是當地評價夠好的味道,我才會想做,不會讓客人覺得「義大利」只是一個情境而已,但因為我是臺灣人,在義大利喜歡的食物,還是會被我的成長過程影響。



訪問之前,嘉平主廚笑說自己喜歡下廚勝過聊天,但兩位餐飲人碰在一起,立刻眼神發亮、滔滔不絕地談起各種料理,毫無保留地分享近期碰到的有趣口味。



日:你們在臺灣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家常菜?

平:我媽媽很喜歡包餃子,所以水餃對我來說很家常,我是臺中人,小時候臺中很多外省老兵,餃子包得特別好吃。

寬:我家是高雄的本省家庭,我爸媽是臺灣經濟起飛的第一代,家裡一定要買微波爐,早餐要吃麵包,所以我是第一代吃美而美長大的小孩,出現很多「很快就能吃到的東西」。加上我媽是第一代唸家政科的學生,她也會做西餐,會做加了美乃滋的馬鈴薯沙拉給我吃,我小時候就是每天吃這個味道長大,我媽到現在也還記得我愛吃什麼。

但是我阿嬤家的飯桌上,永遠少不了五花肉,那就是她認為的「好料」,像豬皮這種很重口味的肥肉,我爸就很愛吃,要給小朋友吃的是炸豬肉,還有土魠魚是另一個主角。



日:兩人經營餐廳之餘,在家裡會料理哪些家常菜?

平:我都做中式,絕對不做西式,我在家做菜最主要的場合是年夜飯,每年都是我下廚。我做菜喜歡追溯源頭,也研究很多菜,即使是在家,我做菜的過程還是很嚴謹,比如說我上禮拜自己回家做了粉蒸肉,蒸肉粉是我自己打好、炒好,用一些自己研究出來的料去做,更用了花椒鹽漬它。

寬:你這個太高深了啦!

平:對我來說還是在「玩」啊!也有輕鬆的時候,簡單炒個印尼泡麵,可是我會放我自己做的油蔥酥。

寬:煮水餃就很好了啊!

平:我包水餃皮也超認真,我都是自己桿皮、 自己拌餡,我最近還一直在研究水餃,我平常絕對不吃高麗菜水餃,我都吃白菜水餃,因為高麗菜太甜,吃不出豬肉的甜味,標準就是白菜水餃!我前陣子研究出來的配方:皮是13公克、餡是18公克。皮太厚餡就會太少,吃起來的反差太大。

寬:對,其實水餃要好吃,比例要抓得非常精準。

平:市售的水餃都強調「皮薄餡多」,我覺得那也不是好吃的比例,皮的厚薄不對,餡調得再好也還是不好吃,在家吃也可以感覺到差別。

寬:大部分臺灣人家裡的廚房都很小,平常也沒有時間好好在家做飯,我現在到朋友家聚會,如果是我下廚,大家最期待我端出咖哩飯、義大利麵,明明大家在外面都可以吃到,但就會希望你在家裡做做看。畢竟不是在餐廳吃飯,我的原則是快速、方便、好吃,我不會要大家跟我一起餃子皮啦!我就做我很有感覺的東西,好好地煮一鍋飯、煎一個醬油蛋,就算只是這樣,大家還是會吃到碗底朝天。

我以前真要在家炫技的話,就是煎牛排,高中的時候,我爸如果知道我要回去,他就會 故意多買一塊牛排放在冰箱裡,默默把他買的高級紅酒拿出來,我就幫他煎牛排,這就是家常享受的回憶,家常的食物很容易讓人進入放鬆用餐的狀態,不用太大張旗鼓,在我們工作之餘,有限的時間內,整桌只要有一個主題菜就夠了,一個麻婆豆腐,再吃一些炒青菜,大家就能很滿足。

平:我發覺阿寬吃飯的時候,大部分是一群人,我幾乎都一個人,頂多再加我女朋友, 兩個人吃東西而已,我家冰箱裡有什麼就做什麼。最近我買很多五花肉,因為我在實驗梅干扣肉和上海紅燒肉,朋友送了我一大堆梅干,我就開始燉了一堆,我很喜歡挑戰一些經典料理,最近也很迷粵菜,可是它在家裡做出來就不好吃,都是功夫菜,我還在挑戰當中。



日:兩位到市場採買的時候一定會買什麼?

寬:我一定要買的是可以立刻吃的熟食,我會去魚丸店,或是賣燕餃、魚餃的店直接買,手上拿個肉粽也可以,一邊吃、一邊找我要的東西,那太爽了!

平:我就完全不同,我很少吃市場的東西,除非像是基隆仁愛市場的那種觀光市場,我去市場都是去買一些很特別的材料,比如說去南門市場買我喜歡的臘腸。

寬:市場上賣的東西,我滿常買回來煮員工餐,最近買了上海人在吃的麻油饊子,它有點像迷你版的油條,細細的一條,現在到南門市場比較容易直接買到,以前我就住在附近,南門市場就是一個很密集的南北貨大道,當然生鮮也很強,那裡的地下室我也很熟,需要買一些不用自行額外處理的東西當素材,就要去特別的攤位找,有一些外面市場沒有的東西,你要做上海菜、江浙菜系的食材,只有那邊有在賣了。

平:可是臺中好吃的水餃就買不到了,臺中那些賣水餃的老兵,他們對好吃的水餃累積出一種直覺,換人做味道就完全不一樣。

聊起在家下廚,陳陸寬特別好奇王嘉平家裡有幾個冰箱?「很多,而且都是餐廳在用的冰箱」陳陸寬聽見答案笑到彎腰,開玩笑說:「你家是防災基地吧?」



日:兩位有沒有每天都一定要吃到的東西?

平:酒,工作的時候我一定要喝一點Tequila & Tonic 或 Gin & Tonic。吃的東西的話,我現在是臺中、臺北兩邊跑,大概一個月會回臺中三次,一次大概待兩、三天,我以前不太吃臺中的炒麵,不明白大家為什麼那麼愛吃?但可能是年紀改變了我的口味,我最近每次回臺中都非要吃到炒麵不可!我去吃的時候,放眼望去都是老男人在吃,炒麵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做起來也不難,可是我還是天天跑去吃。

寬:我最近平均一、兩天就會想吃有肥肉的飯,像是控肉、滷肉那種,把血糖吃爆,才會覺得今天有過完一天。

日:吃到好吃的東西,你們怎麼記住它的味道和做法?

寬:味道好吃的東西,大概知道是老闆手藝不錯,調味很清楚、脈絡很清楚,該炒好的有炒好,食材也OK,但調味會展現品味,或者有一些小點子。家常菜會帶有「創造力」,只有你家才有的做法,比如你家的酸菜就是特別多,可能是因為你爸覺得這樣吃最爽,也真的很好吃,我會去看人家是用什麼手法?我會很想要去探究他為什麼這麼做?如果我真的想知道他的竅門,我就會認真去跟老闆聊天。

平:對我來說,好吃的東西會有「記憶點」, 因為我們現在是真的吃太多東西了!我每次一趟旅行回來,會有很多食物的照片,我回頭去翻,很多都想不起味道,只剩下擺盤很漂亮的形象。可是翻到一些很簡單的傳統路邊小吃,就很有記憶點,可以去爬梳他的傳統做法,回想你最喜歡吃的那家味道,他料理的概念對的話,基本上材料可以用吃的抓出來八九成。

所以我也同意阿寬的想法,「手法」最值得花時間研究,像我很喜歡做麵包類的東西,比如義大利的麵包、佛卡夏,或各種地區性的麵包,如果網路上出現了一個大師,在教大家一個新的手法,我就會重新把我會的方法組合一次,去實驗這個新方法,這個部分非常有趣。



從嘉平主廚的餐廳「Solo Pasta」開業以來,經常能看到主廚穿梭在餐桌之間,親自為客人介紹每道料理的故事,讓他有了「行走的義大利美食字典」的稱號。

平:還有第二個,是帶爸媽來吃的客人,爸媽可能八十歲、七十歲,通常不太喜歡吃西餐,也有客人跟我說:「我爸媽吃得好開心」我就會覺得我做到了餐點好吃的本質。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捨不得賣貴,有些料理的材料很貴,應該要反映在價格上,像我們常做餐會,我女朋友都覺得我的定價太低,但我的餐廳是「家常餐廳」,太貴並不是我想要呈現的狀態。

寬:嘉平把我想講的都講完了,我覺得家常是被吃出來的,我定義的家常菜,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料理,可以吃了一年又一年,就像嘉平剛剛有提到,有些料理真的不能從菜單上拿掉,像是我們有賣麻婆豆腐,曾經拿掉一個月,就一直被罵。

我們在做的菜都會有貓下去的筆觸,他一吃就知道他在貓下去、他回到臺北了,我們店就連小朋友都吵著要父母帶他過來吃,我們供應的東西,要給客人舒適感、安全感跟歸屬感,這是我的定義,所以昂貴的食材我後來也不愛碰,當然有經營上的考量,但是譁眾取寵或太高端的廚藝,本來就不是我想要鑽研的事情,我寧願花時間去探究大家愛吃的東西還可以怎麼做。

平:我們開店可以開十多年、累積那麼久,假設現在我的餐廳生意還不錯,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並不是我一個人用力控制出來的結果,是其他元素的影響,像我的女朋友是我經營的夥伴,她照顧很多客人,還有我的前後場團隊、我的副手,以及一直支持我們的客人,讓一間店能成為很多人的家常。●

日:兩位的餐廳有最具代表性的家常菜嗎?

平:Solo Pasta的每一道菜都是家常菜,口味上、價位上都沒有很高的門檻,我認為都很耐吃。有時候因為我太喜歡加菜,客人反應很好的話就會加進菜單,但有時候太多了,必須要拿掉一些菜,外場就會說有些菜不能刪,有客人每次來都要吃那道菜,對那位客人來說,這些菜就是他的家常菜。

寬:他的餐廳有一個特色,像Solo Pasta,十幾年來的裝潢一直都沒變,但他的老客人就是會一直去,他的店裡有一個很強烈的家常感,這是我一直向嘉平看齊的一點。

平:我也常常講,有兩種人喜歡吃我的東西,我會很開心。

寬:美食家?

平:不是,我覺得我的東西本來就很普通,我最喜歡的就是小朋友,當有媽媽跟我說:「我的小孩今天在你餐廳吃得很開心」我會非常高興!

寬:貓下去有一個指標,就是父母帶來的小朋友,通常不會也不需要看手機。我沒有誇張,真的沒有,我覺得是客人的素質提升,這個時代的特質也有影響客人的狀態,貓下去本來就不愛不必要的加工處理,像是現在變成主流的「原型食物」,一直都是貓下去的主軸之一,我們店裡做的烤櫛瓜,只有加一點鹽巴調味,就可以讓客人吃得很開心,也滿足各個年齡層的口味。

陳陸寬的著作《薯條與油封大蒜》,以貓下去敦北俱樂部的必吃經典餐點為書名,書中分享他的臺北家常菜哲學,展現他對當代廚藝的深刻理解,形塑出無前例可循的餐飲風貌。 





┈┈┈┈┈┈┈┈┈┈┈┈┈┈┈┈┈┈┈┈┈┈┈

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