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以臺灣物產料理的一頓飯
蘊藏著對生命的愛與關懷


文 張妤瑄  攝 林家賢



┃呂甯期┃



莎莎 本名呂甯期,大學時曾在麵包店打工而踏上廚師之路,從零開始學習料理,現與先生大熊(周俊宏)在臺北市信義區經營拾穗Bakery&拾穗KITCHEN,使用在地物產製作料理和麵包,營造像家一般的溫暖款待。




小時候和家人去逛果菜攤時,總會看見蔬果因為季節交替而有分別,就像夏天會吃冰透的西瓜,看見柿子出現,就知道要中秋節了,我認為這是在臺灣最真實又美好的體會,然而隨著物產進口發展,這種對四季的察覺和感受,卻逐漸消失在我的生命當中。




大學時因為就讀生物科技系,而廣泛接觸到食品科學與食安衛生相關內容,造就我對料理技法的觀念也與正規餐飲科系的學生略有不同,有別於餐飲系學生學習料理時,多是承襲過往師傅的經驗或是慣習,我則會以科學的角度去實驗和探索,能比較沒有框架地去思考技法背後的概念,更進一步去追溯食材的產地和環境。

秉持對土地與自然的珍惜,我總會思考如何讓一般人也能了解到永續飲食和食農教育,讓這些在教科書中出現的名詞更加貼近常民,而因為心底本有開店的想法,於是在十年間從無到有、如火如荼地籌備之下,我和大熊師傅終於在2014年創立「拾穗」餐廳,搜羅臺灣各地的食材料理,更透過大熊師傅的巧手烘焙,讓人除了在店內享用餐點,更能將融入在地風土滋味的麵包帶回家。




這些理念看似完美,實際執行時卻仍跌跌撞撞,當時市面上幾乎沒有能參考的店家,也鮮少認識小農的管道,因此我們初期也曾被騙、買到一些佯裝有機的物產;另一方面,也會擔心大眾對於傳統風味的接受度,像是大熊最初在製作「黑米法國」時一直有種不協調感,直到他將菜脯揉入麵團,意外帶出麵包的靈魂,鹹香滋味更有「飯糰」的既視感,讓人能在歐式麵包裡吃到傳統早餐的氣息,也因此廣受歡迎。




餐廳慢慢步上軌道後,讓我有機會再度回到物產的源頭,2018年時我曾協助馬愛雲廚師與吳秀娟老師從事生態廚師培訓,當時我帶著廚師走入偏鄉、接觸農友,更讓我再次確信使用臺灣物產料理的選擇。印象深刻有次在臺南官田的菱角田中,土地因為長期沒有颱風而嚴重旱化,農友便拿著政府補助金去買水,然而農友並沒有將水拿來灌溉,而是為平時在田裡生活的水鳥打造棲地。

有別於許多農夫為了提高產量,會撒大量的石灰來消滅福壽螺、間接讓野鳥喪命,這位農友卻將野鳥當作自己的孩子,藉由扶植野鳥也一點一滴復育了生態環境。當走入食材的源頭,我和廚師們看見了以愛、尊重生命為使命的務農方式,進而能讓環境生態永續,共生共融的意義便不言而諭。




從田裡再回到廚房,我突然發現,過往急性子、效率先行的工作模式,時間一久原來會讓團隊身心都不停消耗,於是參與生態廚師計畫後,我開始學著放慢步調,讓自己和夥伴都能保有生活的品質與工作的熱忱,就像生產者能在生態與生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團隊也才能一起走得長久。

「做好一件事,就能讓整個環境都受益。」一直以來,拾穗始終堅持使用在地物產料理,僅是希望透過飲食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餐盤中的一片葉子、一塊肉都會牽動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我想,如果從日常中就有機會做到友善土地和尊重生命,這次,我們何不嘗試從吃之中去意識到地方文化的多樣性,並讓美好的環境永續?●







┈┈┈┈┈┈┈┈┈┈┈┈┈┈┈┈┈┈┈┈┈┈┈

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