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地天候、地理、文化
釀造風土地酒
一種微醺 日本地酒

文、攝 蔡奕屏
過往因為胃虛弱不嗜酒,就算來日本之後,到了居酒屋也只是應合氣氛的點杯開場用生啤,可以說完全不懂酒水的魅力,直到一次被日本地酒驚艷之後,自此迷上揉雜著果香、花香、米香氣息,有些甘甜、有些辛嗆、有著各種萬化千變滋味的日本地酒。
地酒一詞,指的是由在地中小型酒藏製造、在地販售的「當地土地之酒」,雖然也可能是啤酒、燒酎、紅酒,但基本上一提到地酒,大多令人聯想到日本酒。

地酒除了多樣的風味令人著迷之外,在日本47都道府縣旅行時更可以留意到不同酒藏試飲,也可在品嚐不同鄉土料理時搭配各地不同的地酒,旅行的樂趣和期待也就像更進階般,多了一分米香的微醺記憶。或許可以說,地酒之所以迷人,不僅只是滋味上令人醉心,因其產於當地,在不同緯度天候與地理環境,以及依存於在地料理的文化脈絡,在一切條件砌積之後釀造出來的多樣多變風土之味,更是令人對其深度有著無盡的好奇。
一直以來,總是自日本朋友的口中,久聞滋賀縣長濱的地酒「七本槍」,但無奈當時居於關東地區而難以入手,後來,終於因為採訪而實際走訪了滋賀縣長濱,拜訪了酒造主人富田泰伸,甚至還認識了酒米的契作農友家倉敬和,更被盛情帶領參觀酒米田。聽了富田社長訴說身為第十五代接手家業的改革故事,才知道原來富田酒藏在追求日本酒的風味之外,以「極致滋賀地酒」為目標,重新審視最基礎的原料—酒米。

滋賀縣產米,卻不產酒米,許多酒藏標榜地酒但使用縣外產酒米已成業界常態,但富田社長為此尋找在地合作農友,甚至不惜以契作的合作方式說服酒米的有機種植。復育在地酒米已經高難度,社長更和有機農友家倉敬和挑戰有機種植,無疑都是為了最在地、也最自然的地酒。
近期,這兩位地酒大師和有機農友,更邀請在地陶藝家一起挑戰「用100%在地泥土製作食器、酒器」,醞釀著要以長濱極致地酒、有機稻米食材以及100%在地泥土所做之器皿,展開極致地產地銷、地產地食的餐會。以地酒拉開序幕,串連不同領域的在地職人與專業人士,讓「地」之概念延伸到飲食領域的各個面向,著實令人期待。●

蔡奕屏 臺北出生長大,2017年渡日,現居福岡。臺日地方系文化研究者,著有《地方設計》、《地方編輯》,散文集《地方OOOO》醞釀中。
全文收錄於 No.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