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尋覓珍饈野草
口口都是大自然的美味魄贈
文 HaoHaoLin 攝 Benny Chen
┃欣綠農園┃

我從小就一直生活在花蓮馬太鞍(Fata’an)成天與山林為伍,觀察每個季節景色生息的變化,都會讓我的心情咸到很舒坦,很多人都跟我說,看我在注視植物的神情、聽我講自然的語調,裡頭都有光、都有愛。
我想這就是命中注定。

朱進郎 花蓮馬太鞍人,閩客混血,自小就與光復的阿美族人常相處在一塊。從經營民宿入手再走入觀光農園已逾三十年,曾領獲神農獎與臺灣農村領航獎。說到自然生態時如數家珍侃侃而談,笑說能留在家鄉工作與生活,已經很知足了。
少時因為學業與工作的關係短暫待過都市一陣子,內心的聲音其實很明確地告訴著自己這裡並非你的所屬之地,剛好部落裡的長者在不經意的聊天中說道:「 wawa (年輕人,阿美族語)不回來,部落的文化該如何傳承,但回來,又有什麼工作能夠做呢?」剛好八O年代休閒農業的概念閘起步(想想我大學時還會一群人跑上郊區泡茶)瞧見了回鄉可以著力的點,把當時家裡的豬舍改成民宿,釣魚烤魚卡拉OK土雞城,循序漸進地將各式的體驗融進農園,當然也曾想過嘗試走入精緻農業,直到遇上2001年的桃芝颱風,一場天災讓我意識到靠老天吃飯太依賴機會緣分,我才決心更往休閒農業的型態靠攏。對我來說,觀光收入擁有相對穩定的金源,今天的付出能夠獲得相應的回報,從中慢慢建立起走上這條路的信心。
當然社會的潮流在持續地轉變,人們更注重著與自然的關係,我也試著在農園引進永續的思維,說服在地地主合作,讓溼地找回生命力,希望一度消匿的生態能夠逐漸恢復,我常對人家說,在農園裡我是施行著七三的法則:七是積極做對環境有幫助的事,但難免人為的進駐都會傷害到環境,但就盡力地壓到三成,畢竟要達到全然的無傷是過於困難的。

到後山巡視菜園是我每日的固定行程,開放的田地裡各式當季的野菜生意盎然琳瑯滿目,近年火紅的木鱉果可以取其嫩葉來吃(熟煮後似於臺中有名的麻薏),還有光復地區有名的原生樹豆(阿美族語Fata’an 的意思),山苦瓜、野莧、翼豆、紅鳳豆、洛神、野薑花,過貓,山蘇……下到農園內的芙登溪還能見到獨特的水田芥,他們只出現在乾淨流動的水域內,淡淡芥末香氣,在水中飄盪著,碧翠一片像似水上草原。
在我們農園能鮮摘這些野菜,從產地到餐桌不消十分鐘的路程,趕緊涮入用整尾鯛魚和薑絲當味底的石頭火鍋內,用炭燒得炙燙的蛇紋石先投進竹筒中,瞬間沸水讓魚肉緊縮、菜葉舒軟,食材的精華都釋入水中,原先清澄的白水如今變得有滋有味,讓人折服於原來野蔬也能如此千變萬化,野草不再是野草,而能是城市生活中難見的美味。
將鯛魚提前移到農園內的乾淨水域內,是朱大哥讓魚肉更美味的祕訣。 石頭火鍋內的肥美鯛魚,在馬太鞍乾淨的水源環境下,吃不到一丁點土味。

從我24 歲回鄉創業,也已超過三十年,一路上走得慢卻扎實。很多人都會說我很過分,居然幸運地能在這麼好的山水環境裡生活又兼顧工作,但對我來說,在這塊土地上工作是充滿壓力與責任感的。這幾十年間我一直嘗試將馬太鞍濕地的自然與文化透過農園這個媒介傳遞出去,從採摘到品嘗,我希望帶給每個人豐富的五感體驗,是親身經歷過後的感動,唯有這樣,才會讓這一趟的遠程造訪顯得深刻,在未來的某時某刻會猛然想起回味再三。●

朱大哥無一不是希望能將這片溼地的美好,以及他對這塊土地的情感傳遞出去。

⇀ 欣綠農園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街60號
┈┈┈┈┈┈┈┈┈┈┈┈┈┈┈┈┈┈┈┈┈┈┈
Cover story 121 Let’s have Hot Pot, My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