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疫情的鍋蓋
讓我們進入「大音樂節時代」
一種觀察 2022 全臺音樂祭

文、攝 陳冠亨
在邊境與口罩解封的 2022 年底,回顧臺灣音樂節市場,變化之大好似搭上雲霄飛車,落地後備感暈眩,頓失方向感。憶及三月「大港開唱」落幕後,臺灣疫情再度爆起,演出市場眼看又要陷入停擺危機;首當其衝的便是位於屏東的「臺灣祭」,在發現確診者足跡時,即刻宣布停辦,開演在即的其他活動也接連宣布延期。
有了前一年和病毒相處的經驗,許多主辦單位很快就站穩步調,插旗下半年檔期,然而集體壓縮至七月確診數走低後復辦,演出活動竟出現短期爆量的態勢。
2022 應該是我從業以來,感到音樂演出市場最「混亂」的一年,免費的、付費的,公部門發包的、民間單位自辦的,常常於同個週末開演,互搶觀眾,簡直是「大音樂節時代」。樂觀看待,各具特色的音樂節不斷湧現,多元向榮,可細究售票型音樂節,票房不佳仍時有所聞,撞期狀況最嚴重的十月,曾有幾位主辦人相聚在獨立音樂頻道《瞎槓》上互吐苦水。我看了那集,總覺得從業者也沒討論出什麼積極解法,可能眼前要執行的活動內容已經夠有得忙了,不如都先把這一屆撐過去吧。
隨著邊境隔離規定在十月漸漸鬆綁,海外演出者也加入這場戰局:「浪人祭」率先邀請日本搖滾樂團 ROTH BART BARON,「貴人散步」也公佈 Phum Virphurit 睽違六年來臺,較為主流的「太空港」更請出大牌韓星 Jay Park、泫雅。只是有 S2O 邀演海外藝人開天窗的案例在先,那一陣子便常在官方社群見到「會不會臨時取消」、「真的會來嗎」等留言,顯然影響到消費者信心。
歷經這一切,2023 年,演出市場乍看將回歸正常,就我觀察有些變化已經發生,值得注意。
第一,如今各種拼盤演出都可以冠名「音樂節」,讓觀眾目不暇給、資訊超載,寧可簡化成 lineup 先行(有誰演出我才去看)或品牌認定(只想去有明確口碑的)。
第二,觀眾組成更複雜分眾,對音樂節文化的理解各異,因此常見爭執(詳請 Google 聽團猴子),然而大家對於活動體驗和服務的要求是上升的——不想在大熱天排隊買周邊、希望領取入場手環更有效率,規模越大越是如此。
關於演出內容,能不能在一連串重複性高的表演名單中殺出重圍,成為策展人的考驗。「2022 大港開唱」邀請金馬配樂家盧律銘創作配樂演出,視野獨到;「2022 浪人祭」安排淺提 feat. 潤少,連結獨立樂團與大嘻哈時代,也是另種看準潮流抓眼球的方法。●

陳冠亨 筆名阿哼,現任《吹音樂》主編。九零後樂評,著眼音樂類型廣泛,文字散見各大媒體平臺,曾擔任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評審,持續筆耕當代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