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兩鍋論
酒足飯飽恰恰好
一座城市 臺北吃鍋東西軍

文、攝 李政道
不能說自己是個熱愛火鍋的人,畢竟除了火鍋外我更愛的是烤羊肉串兒。但凡是吃任何火鍋對我來說都是一種麻煩的事。內人總說我是鍋奉行(註)[mfn referencenumber=”▾”] 鍋奉行なべぶぎょう(Na-Be-Bu-Gyo-U),在日文中指的是吃鍋時眉眉角角很多的人。[/mfn]無論是小火鍋、石頭火鍋、麻辣、鴛鴦、酸菜白肉,以爐火為恆星每種都是一個太陽系,下料如行星切莫亂套,雜亂無章那會讓湯頭混雜,野菜也無生命,肉也自然香甜不起來。
在臺北西區我最喜歡兩種鍋正好和臺北的移民聚落有關,一是國府來臺後的北方口味、一則是更早期的南方料理。
先說北方鍋吧,臺北西區從西門町往南與東南方,早期政經關係於是經營著許多臺北城內外的外省聚落生意,正如臺南的朋友說,若要和臺南美食相比,臺北的外省菜是臺南沒有的味道。早期的江浙菜館,如西門貴陽街知名的開開看、城內有著斤餅包合菜戴帽的種福園、川菜一條街裡的黔園,甚至是青年公園旁「外省大集合」的新來來水餃川菜館,兩岸開放後,甚至隨新住民多了湘菜與東北菜,身處萬華的金麥子,老闆娘來自東北已在臺灣定居了二十多年,也開了好多間店。

人們說到酸菜白肉鍋,不是城南的臺電勵進餐廳、就是東區長白。金麥子是頗難入手的小店,偌大的空間,東北菜每盤份量均大!而酸菜白肉鍋高湯夠酸甜還有金針提味,肉丸子與白肉在滾燙熱湯中跳動著,惹人前仆後繼地爭相入口。想起多年前在上海吃的熱氣羊肉,掀開鍋頂的火蓋,滾燙的熱水燙著青綠的豆苗,既濃郁又輕盈,只消來瓶二鍋頭就恰如其分地完美,而此店裡的酸辣土豆絲兒也是朝朝暮暮、日思夜想的美味地道中菜。
沙鍋魚頭自是南方菜色,沙茶雖是潮汕料理,久而久之也是臺灣不可或缺的味道,西區理想的店家也正好分為白天和晚上。白天的大稻埕慈聖宮口,打保安街往涼州街口小吃的頭一間,九點半就能點上一鍋,除了魚頭還有著立體而華麗的「炸蛋酥」佇立,成就了理想的臺北上午。晚上到萬華梧州街阿公店周邊、爛漫精彩,看到個「輝」字招牌的鵝肉,雖說賣鵝肉但此生永難忘記的沙鍋魚頭,是在阿公店姊姊的歡唱歌聲之中遇見,此沙鍋魚頭對「鍋奉行」來說是一種無需看管的bug,大量沙茶燉爛的白菜、各式火鍋料、炸好的魚頭加上一小杯「十年陳高」入湯,感動的淚水是為了熱湯而流,哪管得了姐姐們勸酒時的喧鬧,只管兀自埋頭苦幹一碗接一碗。

寒冬已至,享受著臺灣實屬難得的冷風,綜合濕度,體感溫度該冷時也頗冷,又該是在老城區吃鍋的時候了,咱們中午一鍋外省老爺子、一鍋晚上臺客拼酒,兩鍋吃個酒足飯飽恰恰好。●

李政道 網路媒體《西城》創辦人,現於萬華市場內開白天飲酒的小酒館。喜歡遊走在臺北舊城區,找題材、聊故事,將人事物熬成珍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