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15 We Need to Go Far Away
去京都的更深更深更深處
品嘗山神賜予的恩惠
文、攝 施清元

施清元 臺大醫學畢,卻因為一張 CD 封面,與一首歌的感召,決定到日本進修,並從事設計業。攝影作品與文字專欄散見於臺灣各大雜誌中。最喜歡吃的食物是「餃子の王将」的炒飯加麻婆豆腐。
你有曾為了什麼事物而踏上遠行嗎?
若在 2020 年的春天被這麼一問,大概會直覺地回答:「到巷口的超市買菜」。回想當時日本世間那肅殺地比四月雪還要冰涼的氣氛,加上各種民生物資短缺,每天早上都得排隊才進得了超市的侷限生活,便深感現在可以逐步重拾熟悉的日常,即使只是離開市區一兩小時的車程,也足夠稱為一趟幸福,且偉大的壯遊吧。
幾年前在大阪唸書時,沒課的日子,總看心情選擇私鐵路線來做消遣,最常搭的是京阪電車,在舒適的絨皮座椅上,睡過那些擁擠的名勝區,而在包蘊太古氣息、蒼鬱且有時幽暗的下鴨糺の森面前醒來,並繼續轉搭往北的公車,去到我喜愛的比叡山.大原地區。沒有特別宗教信仰,也並非戰國歷史迷,但只要透過車窗向外望去,不必翻閱字典,也知道了「里山」「原風景」究竟代表什麼,你感受到事物原本該有的姿態,並深受吸引,包括祠堂,農田,林木,以及惹人憐愛的高野川,既然是在鴨川的上游,當然,水光也就更為清冽,明麗。


官網上標榜著「京都的更深,更深,更深處」的比良山莊,就位在這條路徑的延長線上。於市區租好車,我們一路向北,朝所謂的更深處開去。
名為山莊,不過比良山莊沒得住宿,單純提供以山菜、溪魚與野味為中心的料理,即便沒有任何大眾運輸工具能抵達,還是因其在食評網站上長年名列前茅的威名,而一位難求。若只是為了追逐分數而來,不免顯得過分無趣,除了想沿著熟悉路線,在忙碌的上班生活中,重拾學生時代「說走就走」的灑脫,也想更深入比叡山懷抱,期待能在茫然寒冬中,窺見它如延曆寺不滅法燈般的沁心溫暖。
我們成功了。即使下車時,雨雪隨著強風陣陣刮臉,但山莊從業員,立刻以笑臉持油紙傘迎接,領我們走進備好炭爐且能靜眺庭園的風雅和室。周遭靜得只聽見雪片打在松枝上及木炭迸裂的清脆聲響。我們等待身體回溫,以及主食熊肉鍋(日本人稱它:月鍋)的到來。
在電影《Ainu Mosir 阿伊努之森》中,曾對日本人捕獵熊的行為,提出批判,然而近年SDGs 觀念抬頭,無論是獵捕山豬或是月輪熊,都是在「農作物與屋舍受到毀壞」的前提下,經行政監督而進行的。(雖然還是有因為原棲息環境受到破壞,才不得不下山到人類生活圈的議題)動筷前,我想起了秋田獵戶(マタギ,古來以狩獵為生的族群)與熊的互動關係,集體行動捕熊的過程中,不管誰開槍捕到,最後收獲一律平分,因為熊是「山神賜予的恩惠」,沒有人可以獨占。種種議題想著想著,突然覺得筷子好重(笑),但這確實是要以崇敬心情享用的一餐。

秋冬的熊,為了冬眠做足準備,因此膠質豐富;而春日的熊,配上新鮮的花山椒葉涮鍋吃,油脂格外清爽,且帶點彈牙嚼勁,各有喜愛者,不過不分季節,比良山莊都妥善烹調,搭配過程中廚師與從業員親切的話家常,不讓你感受野味字眼裡的野,只留存恬然滋味。最後將山藥泥倒入山豬高湯煨煮的雜炊粥攪勻,整座比良山的溫柔,便一整碗都喝進肚。
一趟往山裡去的小小旅行,就能尋得一晌無比的寧靜,與柔軟。啊,不過這麼久沒得去了,就算日後京都人都用臭臉迎接,我還是一定要再狂奔而去呀。●

┈┈┈┈┈┈┈┈┈┈┈┈┈┈┈┈┈┈┈┈┈┈┈
Cover story 115 We Need to Go Far Away
Part 1 有那麼一個地方 讓我放下一切前往
Part 2 有那麼一個東西 讓我忘記這是哪裡
Part 3 有那麼一個想望 讓我一再離開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