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任風與光自在流動的
刺繡工作室



┃ 風花 fuuka. ┃






心慈  彰化人,從小就很有美術天分,大學畢業後做了七八年的上班族,三年前自學鏤空刺繡漸漸意識到自己對於創作的熱愛,2019 年毅然辭掉工作,移居臺北創立「風花 fuuka.」,作品以耳飾等飾品為主。最近的困擾是視力有變差的趨勢,因此工作室必備葉黃素。外表仙氣,但工作時最愛聽的 Podcast 頻道是「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七月的臺北正午,炎夏烈日把一切曬得蒙上一層厚重暑氣,步出捷運站不到五 分鐘,上衣早已汗濕,雖正值三級警戒,商業區巷內的小吃店、飲料店仍忙碌 著,上班族趕著在午休時段覓食奔走,是近期難得感到城市運行依舊的一刻。 依約來到風花新址,推開略微卡頓的公寓大門,心慈帶著笑意站在工作室門口等著我們。





踏入工作室,帶有淡淡香氣的沁涼空氣,把剛剛還黏在身上的燥熱煩雜全拋在了外頭。明亮潔白的空間裡簡單地在中央擺上一張大木桌,一旁整齊排列的繡 線是這裡唯一高彩度的存在,「當初會搬來就是被這樣的日光深深吸引。」心慈說話速度不急不徐,自在的節奏,輕柔通透,一如風花給人的印象,鏤空繡線 看似細膩脆弱,卻有著令人驚喜的韌性與個性。





日文系出身的她,三年前還是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次無意間接觸到了鏤空刺繡,這項來自中南美洲的傳統技藝,讓繡線得以離開布面,在光影的輔助下,擁有更加獨特的姿態,讓心慈深深著迷。一直住在身體裡那股對於創作的渴望,在一針一線的學習中逐漸凝聚成形,於是兩年前她下定決心離開原有工作,從臺中搬上臺北,用自己的步調開啟新的生活。

現在她習慣悠悠地沖杯咖啡後,發呆一會,再開始一天的工作。與其成日埋首桌前苦思,對於生活的感知與好奇更能激發她的靈感,所以她喜歡散步,再隨時記下吸引目光的景色,可能是花蓮民宿前看到的那片海,曾經被觸動的花火或是沿途的建築設計,有時也會任由意識帶領手指動作,在未知中探索,直到完成的那刻才發現作品與自己的關聯。





刺繡是需要高度專注的精細活,尤其鏤空刺繡完成之前,還需要經過上膠、剝離布面和修除毛邊等繁瑣步驟,長期下來對肩頸、手指和眼睛都有一定傷害,儘管如此,創作過程還是讓她充滿期待,即使當下以為是失敗品,也可能在某天又玩出了新的面貌,近期新作「波浪耳環」便是如此,沮喪之餘隨意把玩凹折,反而意外創造出記憶中的海浪,也讓平面刺繡有了立體的可能。





意料之外的趣味也常出現在她的其它耳環作品裡,遠看誤以為的花瓣或落葉,必須細看才能發現是隻悠然的金魚或蝴蝶,將心意用驚喜包裝。心慈形容自己個性龜毛,每件作品都必須達到心中的一百分才會推出,「那是種一見鍾情的怦然心動,就是他了的感覺!」她笑說。 少了必須依附布料的限制,針與線有了更多發揮的可能,在光影與風之間,她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勾勒著關於生活的想像,像一陣捎來花香的風,將美好悸動送往更多人的生命裡。●







 劉亞涵
 Jimmy Yang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