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都無法戒掉
勾起記憶的零食大會


一種滋味 咻咻啊


文、攝 許育銀




過年前,不免俗地到年貨大街走一回,想起自己貪吃的過往,該說往事一幕幕,不如說餅乾一包包!滿載著空氣的餅乾不知吃了多少包,乖乖、可樂果真的是一路陪我長大的好朋友。「咻咻啊」是「零嘴」的臺語,一種吃不飽,塞牙縫剛好的意思,但「咻咻啊」正確的講法叫做「四秀仔」,指的是糕餅捏成神獸的形狀,所以又有人說是「四獸仔[mfn referencenumber=”▾”]製作臺式糕點的模型多刻有虎、豹、獅、象四種野獸的圖案,由於屬於點心類的休閒食品,後來泛指零食。[/mfn]」,是用來拜拜的點心。兒時講臺語太不注意細節,長大仍不知零食正確的臺語怎麼說,久而久之,咻咻啊,成了自己積非成是的詞彙。


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媽媽總會喚我買餅乾,買些愛吃的,這是還沒上班前最熱衷的日常瑣事,貓耳朵餅、菜脯餅、巧固酥 ⋯⋯,平淡卻深切的滋味,像對神明訴說心意,祈求萬里無雲,一路太平。上班後,遇到焦慮的大小事,偶遇餅乾店,總會前去閒晃,滿足自己對於「咻咻啊」的思念,也彷彿吃了保平安,保證大小事事順遂。


中學後住宿生涯「咻咻呀」也一路陪著我。熬夜念書肚子餓,想躲避舍監法眼外出買點正餐外的食物,難如登天。唯有遠道而來的訪客 ── 親友會客,才有機會嘗嘗重鹹的宵夜。中學時沉重的背包除了看不完的教科書,還有一包包方整的蘇打餅、口糧與煎餅,究竟是攜帶方便還是適合充飢早已忘卻,但夜裡有它宛如新生,若能配上一杯沖泡飲品,似乎能熬夜到天明。


如今鮮少碰觸,或許是對夜讀歲月帶著些許畏懼。住宿生涯「咻咻呀」亦是友誼交流的重要時刻,重返宿舍的開學日,或者連假的收假日,室友們最愛聊不停的夜裡,鱈魚香絲、五香豆乾、檸檬夾心、小泡芙佐著氣泡飲,邊談邊笑,內容只是「啖糝[mfn referencenumber=”▾”]臺語,作為消遣用的零食。[/mfn]」,重點是「好久不見」。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許育銀 藝文課程企畫,偶爾斜槓寫作販售農村日常。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