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06 Welcome to My Room
就算最後會化成灰燼
也要傳遞的美好心意
文 Gill Li 攝 簡子鑫
┃ 新興糊紙 ┃

張宛瑩 糊紙工藝第四代,在新莊經營新興糊紙文化,回家接班前是上班族,不忍看見糊紙技藝逐漸凋零,回到老家與爸爸學藝。精細的手藝曾獲 D’Days 邀請至羅浮宮左翼的裝飾藝術美術館展出,去年上映的電影《同學麥娜絲》中所見的糊紙,也出自她手。

活著的時候,因為有了房間,因此有了安置肉體與靈魂的堡壘,然而面對逝去亡者,由不可承受之重伴隨著思念,期盼著靈魂也能在彼邊安好。哭啊喊啊,用盡力氣,燒化我們曾經擁有的房間樣貌,將以往殷殷期盼的事物糊紙,在最後一段路途上,獻上的飽滿祝福。
活著的時候,因為有了房間,因此有了安置肉體與靈魂的堡壘,然而面對逝去亡者,由不可承受之重伴隨著思念,期盼著靈魂也能在彼邊安好。哭啊喊啊,用盡力氣,燒化我們曾經擁有的房間樣貌,將以往殷殷期盼的事物糊紙,在最後一段路途上,獻上的飽滿祝福。
我在 2016 年回到家裡,並與夥伴張徐展、詹昱筑共同創立新興糊紙文化,若從第一代曾祖父的糊紙店「茂興齋」開始算,已是第四代,一百多年了。糊紙產業做工細,幾乎所有的手工藝都得會,剖竹、繪畫、剪紙、作偶,開一家店就是一家人全下去做,從小看著大人忙進忙出,我跟弟弟當然也被喚到這裡塗糨糊,那裡剪花紙。做糊紙的人日子過得規律,以過年、神明生日、普渡畫著我們的日曆,一年一年地過,一切都是如此理所當然,沒想到有一天爸爸告訴我,生意不好,他想去做保全,只是一個轉瞬間,糊紙技藝就成為西下落日。


小時候,爸爸總希望我跟弟弟能學美術,未來傳承手藝,然而從小常被同儕揶揄家裡是做「給死人骨頭用的東西」,填科系的時候不顧反對地填了資訊處理,畢業後過著朝九晚五的辦公室生活。去到外面,才知道手工糊紙是特別的,壁上的浮雕要一個個手工凹折製作,壁紙、地磚花紋則以水彩繪製,如此精緻的手藝,連在國外都很少見,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時代不再需要糊紙,有沒有可能用民藝的方式把技藝保留下來。
或許是要燒掉的東西,鮮少人會特別停下來欣賞它,甚至早有工廠化的紙板屋,但也是因此,我特別珍惜至今還以糊紙悼念親友的故事。有一次有位姊姊來訂做流行的服飾,她弟弟好幾年前因為火災離世,那幾天分別托夢給家裡的人,說要去投胎了想穿得美美的。對我來說,東西不是火化後就不存在,我想呵護人與人之間不能傳達的思念,也想替亡者實現夢想,帶他們去看來不及見到的風景。
說來好笑,當時家人希望把技藝傳承時,我跟弟弟跑得比誰都快;這些年糊紙早就難以養活一個家,我們兩個卻相繼回到家裡。透過工作坊與社群媒體用文化的脈絡解釋糊紙的起源,記得第一次受邀教學,爸爸還問我:「這種東西真的有人要學嗎?」當天全家特別南下,下了很大的雨,學員卻沒有人遲到,爸爸看到心裡酸酸的,很是感動。
┈┈┈┈┈┈┈┈┈┈┈┈┈┈┈┈┈┈┈┈┈┈┈
Cover story 106 Welcome to My Room
Part 1 最私密的地方藏著最真的我
Part 2 在喜愛的東西面前 才能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