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以現代手法
延續古老出版製作的工作室



┃一間印刷行┃






Yellow,一間印刷行創辦人。成為設計師前以建築師為志業,誤打誤撞進入活版印刷的世界。現在落腳在俗稱「五金一條街」的太原路旁,覺得心煩的時候就到五金行走走,看著累積數十年不起眼的常民生活道具,體會設計於民的真諦,決心未來也要不停創作,解決他人未了的生活小事。




走出臺北地下街,來到後火車站,不同於忠孝東路的車水馬龍,騎樓阿伯坐著鐵椅吃生魚片,背景是即將到來的萬聖節裝飾。秋日涼風吹來,緩了緩躁動的氛圍,走過飾品街、五金街,拐個彎來到了一間印刷行,創辦人 Yellow 已在門口迎接。一進門的大桌擺滿了木製的印刷道具,空氣中混雜著老物件及油墨的味道,有種美式工作室的況味。去年他把工作室從兩條街口遠搬到這裡,附近大多是小型家庭工廠,不時伴著機械轟隆作響,一間不起眼的店綴著昏黃燈光,那是臺灣僅存一間的鑄字行,也是 Yellow 設計的濫觴。





從小時候就著迷於老件的他,會接觸到活版印刷像是冥冥之中的緣分,相較於其他設計師,他並非一開始就決心投入這行,建築系畢業後在業界打滾五六年,邊工作邊攻讀研究所時,教授給了「印刷」的題目,他細細追溯從古至今的製作方法,造訪了鑄字行、印刷廠,深陷在活版印刷既粗獷又多元的世界,就此往幽暗的未知深處走去。





在數位印刷尚未興起前,活版印刷透過可移動的鉛字自由排版、印刷,在過去背負傳遞知識的使命,全盛時期在萬華有上百間印刷行,時至今日只剩零星,Yellow 不忍這項技藝就此消失,也理解現代生活量產需求。他深知文化保存不能只是埋頭苦幹,需要有新的活水注入,希望透過設計吸引別人把故事聽完,如果有人喜歡,文化也能輕易帶走傳承,於是用半年開發出可隨身攜帶的名片活版印刷器「一張名片」,將百年的印刷技術濃縮方矩之間,在小小的活版內可排列屬於自己的鉛陣,刷出獨一無二的名片。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Gill Li
 簡子鑫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