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02 Autumn Harvest
在山間水田學習感恩知足
是水蓮教會我的道理
文 劉亞涵 攝 Rafael Wu
┃ 美濃水蓮 ┃

鈺文 大家都喚她作「水蓮妹」,高雄鳳山人,標準的城市小孩,卻在婚後嫁到美濃學習種水蓮。父親是客家人但不會說客家話,所以剛到美濃時有點難融入,直到公公教了一句客語「聽毋識」(聽不懂),才成功打入在地主婦圈。兩年前選上百大青農,致力於水蓮推廣,協助跨域開發水蓮產品,目前已推出水蓮水餃、水蓮面膜、水蓮麵包等品項。
我原本是高雄鳳山人,25 歲嫁來美濃,一晃眼已快 30 年。 來到美濃之前,我在電腦公司當程式設計師,從小在高雄市區裡長大,沒想過有天會到鄉村生活,捲起袖子,換上悶熱的青蛙裝,在透早踏入深深的水蓮池。
回憶當初與先生的相遇,說來平凡,一次朋友的聚會上,他大放厥詞地說自己是「臺大留美」—臺灣長大留在美濃,如此自傲的幽默感有點可笑,卻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沒離開過美濃的他,自小看著爺爺和爸爸為了生計忙活,種過菸草、做過製材工廠,後來在政策推廣下,開始經營起養豬場,老厝也從工廠改建成豬舍。或許是美濃人天生的韌性與憨直吧,即便家中事業隨著大環境起起伏伏,總能找到讓一家子過得好的方法,先生也繼承了這樣的堅韌,於是在爸爸中風後,平常看似漫不經心的他,毅然辭掉自由的業務工作,回家接下養豬的重擔。

我想就是這樣不畏環境變化的堅定與自信吸引了我,決心跟著他一起到美濃過日子。然而接手一年多,接連遇上口蹄疫與土地政策改革,我們被迫離牧,危機來得突然,甚至得出外到城裡工作,假日才能回美濃,由於孩子還小,家中兩老身體也不好,先生尋覓著回老家生活的方法,正巧當時堂哥在自家承租的田裡種植水蓮,從小跟著爺爺務農的他,一旁看著看著就大致抓到了技巧,於是也嘗試起種水蓮,這一種就是 23 年。

起初,美濃只有兩三戶水蓮農,沒有前輩,所有問題都得自己解決,好在水蓮屬於短期作物,全年皆可種植,大約兩到三個月便能採收,先生總一派輕鬆地說:「種不好沒關係,擦乾眼淚,兩三個月後又是一條好漢。」也許就是這樣的豁達心態,每每遇到問題他都能用柔軟的方式化解。水底雜草是最初種植的一大困擾,從小就愛釣魚的他,有天突發奇想放草魚下水吃草,其他水蓮農全都覺得不可思議,沒想到效果極好,大家紛紛跟進。我常驚訝於他的天馬行空,但對他來說一切很理所當然,全都來自生活經驗。也曾遇過水草突然茂盛生長,讓水蓮產量一下銳減,當時既氣餒又傷心,到處請教專家無果,後來發現只要放手任水草生長,下一季產量就會恢復正常,像是在告訴我們,不要老想著控制自然,順勢而為,生命就會自己找到出路。

務農後的生活絕稱不上輕鬆, 但最重要的是能好好陪伴家人,先生每天五點就得起床巡田,調整水位、觀察水蓮的生長狀態,七點全家一起吃早餐,送孩子上學後,他便下田拔水蓮、我在一旁洗水蓮、婆婆則負責包裝,忙碌的家庭生產線大約在傍晚結束。由於初期大眾對水蓮的認識不多,為了拓展市場,我們常會半夜一點開車上臺北,帶著名片、資料和自家水蓮,在清晨的果菜市場一攤接著一攤拜訪說明,一步步打下的江山,讓生活漸漸步上軌道,水蓮田也從最初的一池田,到現在的 20 多池。如今,先生依舊每天五點起床巡田,但早已不需親自下田,生活也多了份餘裕。
┈┈┈┈┈┈┈┈┈┈┈┈┈┈┈┈┈┈┈┈┈┈┈
Cover story 102 Autumn Harvest
在秋日裡 大口吃下島嶼日常
► SP 潮農時裝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