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02 Autumn Harvest
夢想的路途中成為友善農夫
順應天地不與自然對做
才能收穫老天的心意
文 Gill Li 攝 Rafael Wu
┃ 田裡的孩子小農家 ┃

阿碩 「田裡的孩子小農家」負責人,建築系大三實習時在宜蘭田中央建築事務所相遇了老婆小綠,喜歡山海的他們為了圓在臺東買地自建的夢,回到阿碩的故鄉雲林栽種精緻農業。也因長相俊美,曾被農會封為「雲林最帥農夫」,成為農博會廣告主角,但他笑說務農時很狼狽,當年被認出來一概否認。
雲林的秋天,大概十月會來,田裡的風刮得又大又涼,是一年四季最舒服的時候,再過一個月附近的稻田轉為一片金黃,稻穗隨風搖曳,在農村生活十年了,還是很喜歡秋天的農村風景。景色變得不一樣了,秋天的風有秋天的味道,作物接著開始輪替,像我們家摘下最後一波蜜香瓜後,接下來就是柑仔蜜的時節了。
回來雲林之前我在成大念建築,對攝影也頗有興趣,當完兵先是在臺北影像公司工作,為了拍攝第一次去了花東,才發現臺灣有這麼美的地方,完全被迷住了,美到可以拋下一切過去。尤其喜歡海洋的我先在七星潭旁邊找了一間房子暫住,當海洋解說員,也進到石梯坪部落裡工作。生活平靜、空氣新鮮、餐餐吃健康的食物,日子簡單富足。我跟老婆小綠都不願在辦公室裡吹冷氣打卡上下班,想作與土地相關的工作,埋藏在心裡更大的夢想是在臺東買地長居,苦思許久,想起雲林還有一塊阿公留下的農地,或許是我們另一個機會。

有了在花蓮與山海生活的經驗,身分轉換幾乎沒有磨合期,我本身就是農家子弟,父親算是在地很早研究精緻農業的農夫,好幾年前就搭了自己的溫室,記得八八風災那年各地農損慘重,溫室採用離地栽種,即使水淹到了膝蓋,大夥泡著腳搶摘,還是有豐沛的收成,這讓我相信農業也要與時俱進,不能一味地相信人定勝天,與大自然對做蠻幹。
在父親的經驗傳承與農改場的協助下,頭年我種植白玉蜜香瓜,嘗試每一枝瓜藤僅留一顆瓜果,讓養分有效集中。記得第一批收成時,還沒有人認識我們,懷著忐忑的心將瓜果送到果菜市場拍賣,當年拍賣價 5、60 塊的蜜瓜,我們的被喊到兩百多。

作物種下去到收成需要兩到三個月,日日都得巡田,隨著天氣變化施予相對的照顧方法,每每看著它們從一撮小綠苗,努力吸取日曬與養分長成茁壯的果實,所有的汗水都變成具象的收穫,我們用雙手珍惜地採下,目送它們前往另一戶人家的餐桌,心中只有無數感動,農夫的任務完成了,而它們會用甜蜜延續人們的幸福,這是老天的心意,我們只能一次又一次對大地述說感激。

我在農忙之於將車庫改成製冰工作室,一方面是每一期農作會有許多淘汰的餘果,其實風味依舊,只是賣相不好,丟了可惜,另一方面想為嗜甜的孩子們製作純天然的點心。我們親力親為研發適合的比例,不想添加乳化劑,水果水分含量高,初期做出來像刨冰,試了又試,有天靈機一動加入了優格,口感奇佳,那天之後兒子們每天下課回來吃上一杯,便是最奢華的享受。

回來雲林也十年了,日子很踏實卻沒有忘記當年的夢想,每年暑假都會帶著家人去東海岸度假,前幾年在長濱相遇了一塊靠海的基地,一咬牙貸款買下來,如果順利,再五年,大兒子國中前我們就能移居臺東。每年到長濱,我都會告訴兒子們:「以後我們會住在這裡,爸爸會在這邊繼續種,將來你們每天都看得到海喔!」聽起來就像傻瓜老爸一人的自言自語,但我跟小綠早有了完整的計畫,房子要自己設計,海濱要種不怕風吹的扁實檸檬。
┈┈┈┈┈┈┈┈┈┈┈┈┈┈┈┈┈┈┈┈┈┈┈
Cover story 102 Autumn Harvest
在秋日裡 大口吃下島嶼日常
► SP 潮農時裝秀
┈┈┈┈┈┈┈┈┈┈┈┈┈┈┈┈┈┈┈┈┈┈┈